你真的了解古代的冬天吗?为您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凇,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只有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这是明末清初著名作家、史学家张岱写的西湖冬天。然而,这个时候的冬天并没有张岱写的那么美好。
[img]601259[/img]
明末,人们突然发现近年来的气温似乎与往年不同。广东和福建,原本在冬天阳光明媚的地方,突然下起了暴雪。本来应该是草长莺飞的时候,河上却看不到冰雪和波光...这种异常的气候不会让爱玩雪的孩子开心一段时间,但也不会让大多数人觉得这种异象是好事。
突然变冷的气候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春季种植,也影响了作物的生长。压缩的生长时间和温度不足,使全国作物产量大幅下降。当温度较低时,人们需要更多的食物和衣服,但农田不能产生足够的财产。随着寒冷天气的持续时间,人们,特别是受农田产量影响最大的农民,发现生活变得越来越困难。
生存困难几乎是几乎所有农民起义的最根本原因。起初,人们遭受了严重的剥削,但现在上帝来得更糟了,他们再也受不了了了。王二起义、李自成起义、张献忠起义。。这些起义的爆发与突如其来的寒冷密不可分。
[img]601260[/img]
所以回到天气本身。它的本质不是古人的惩罚,比如君主的不道德。这种从明末到清初的异常低温天气实际上是一个小冰期的到来。
在我们的印象中,冰期应该和电影《冰河世纪》中展示的一样,整个地球的大部分都被冰雪覆盖。而且这段时间会极其漫长,足以让生物进化出另一种外观来适应寒冷的气候。
然而,人们在明末清初经历的冰期并没有那么大。冰期只持续了不到一百年,气温也没有下降到整个地球,几乎都换上了银白色的新衣服。我们称明末清初的冰期为小冰期。然而,虽然冰期很小,但它对人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img]601261[/img]
其实这个小冰期在某个冬天并没有突然到来。在《明史》中,人们对极寒天气的记载从洪武年间就没有断过。只是万历年间,苏、松连雨,寒如冬、陕西大雨雪,骆驼冻死二千蹄、贵州暴雪形如土砖,民居瓦无存者、会宁陨霜杀稼、燕陵陨霜杀麦这样的记录更频繁。
[img]601262[/img]
纵观《明史》中关于极端寒冷天气的记载,我们实际上可以发现,在明末小冰期正式到来之前,上帝给了很多东西预告。洪武14年(1381)5月和6月,原本只存在于《感天动地窦娥冤》中六月飞雪出现在杭州,六月还是晴天飞雪。
景泰四年(1453),凤阳进入3月,大规模降雪,大部分麦苗冻死。同年11月至第二年初春,华北平原至黄淮平原降雪数英尺深,淮东海冰40多英里。在此期间,江南地区也下了近一个半月的大雪。因此,仅在今年冬春,全国就有1万人和牲畜被冻死。
[img]601263[/img]
当小冰期正式到来时,清人干脆把《清史稿·志·卷十五》的开头留给了这个看似无休止的严冬和低温。冻馁和冻死,成为这个灾异志的关键词。明初大雪月余的事故甚至成为清初的常态。顺治年间,保安、西宁、武强、昌黎、滦州等地有40-50天大雪的记载。当时,人们走在平坦的地面上,有陷入深雪并死亡的危险。
[img]601264[/img]
这种极端寒冷的天气不仅会影响中原乃至南方的农业生产,还会进一步增加农民暴动的可能性,影响明末士兵的战斗力。与生活纬度较高的满蒙少数民族士兵相比,大多数明朝士兵在适应寒冷天气时更加虚弱。当明末清军继续南入时,缺衣少粮、不抗冻的明军变得更加脆弱。
[img]601265[/img]
一些学者认为,明朝最终崩溃的原因之一是明末的小冰期。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减产导致农民暴动,影响人口,进而影响军队的战斗力。这些最终都归因于明末国力衰退和国家风格的下降。在这样的明朝,清军的铁蹄下出现了失败。因此,认为寒冷最终创造了时代的变化是不合理的。
古冬到底有多冷 这个王朝因为冬天而被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