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处于封建男权主义的统治阶段,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父系社会统治时期。正是由于男权观念对女性的长期压制,女性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低。这自然演变了一种社会观念,即女性从父亲、丈夫和儿子在家中死亡。
[img]601992[/img]
在这种社会形势下长大的女性从小就被束之闺阁,不接近世俗。在他们的观念中,家庭是他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未婚时,取悦父亲,希望遵守父母的命令,安排媒人的话,有一个好的婚姻。结婚后,他试图取悦丈夫,维持家庭。在古代,一个女人面临着丈夫和父亲的艰难选择。发生了什么事?
第一,这个女人是春秋时期郑国大臣祭仲的女雍姬。
祭仲出生于郑武公27年(公元前744年),春秋时期是郑国大臣。郑武公死后,庄公继位。郑庄公在位期间,祭仲担任清医生,受到庄公的高度重视,成为他的得力助手,为他治理国家。庄公死后,祭仲先后支持郑庄公的四个儿子登上国王的位置。曾经控制政府,权力滔天。他的女儿也很有才华,被称为才女。
[img]601993[/img]
此时,祭仲在郑国独占大权,可谓一人以下,万人以上。但这时有危机。原来,早在郑庄公去世之前,他就看到他的一个儿子突然雄心勃勃。如果他死了,世子可能不是子突的对手。为了保证国家继承的稳定,郑庄公很早就把子突送到了旁边的宋国当质子。此后,世子也成功继位,成为郑绍公。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子突在宋代做质子期间并没有扼杀他的野心。相反,他怀恨郑庄公的安排,更有动力夺取王位。在宋朝期间,他悄悄地与宋国君进行了交易。如果宋国帮助他登上王位,他将感谢宋国的三座城市。此后,公元前701年,子突成功登上王位,成为郑立公的事。很快,他把目标放在了祭仲身上。
[img]601994[/img]
第二,雍姬之夫想谋杀雍姬之父,雍姬知道后,便向母亲求助。
原来,郑立公登上王位后,祭仲的权力太大,所以他害怕,想摆脱它,然后迅速摆脱它。同样,祭仲的权力太大了,郑立公也不敢轻举妄动。因此,直到郑立公四年,他才找到了合适的机会。原来他找到的人是上面提到的祭仲女雍姬的丈夫雍正。
雍纠是赘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倒插门。他自己也没什么本事,在祭仲那里,又自己倒插门的身份,难免被鄙视,生活不如意。郑厉公找雍纠的时候,更是百般体贴,让雍纠觉得自己遇到了好人。而且郑厉公也提出了自己想杀祭仲的想法。雍纠也对丈夫对自己的轻视和专断独裁的做法不满,两人很快就结成了同盟。
[img]601995[/img]
两人一起商量,一拍即合,决定在郊区宴请祭仲两天,并在周围埋伏士兵,趁机刺杀祭仲。而且雍纠在知道自己倒插门的历史即将成为过去之后,也非常激动。回到家,雍姬看到丈夫那么激动,就问丈夫发生了什么事。雍纠可能对雍姬过于信任,竟然把自己和郑厉公的计划和盘托出来。而雍姬听了之后,大惊失色。丈夫居然想要父亲的生命,他该怎么办?但很快,雍姬就有了自己的答案。
第三,雍姬之母的话帮助雍姬做出了选择,其中一句逐渐演变成了成语。
事实证明,雍姬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回到母亲家探望父母。当她和母亲独处时,她问了母亲这个问题。母亲不假思索地回答: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意思是丈夫虽然死了,但还是可以再找的,但是父亲死了就没了。这句话也帮助雍姬做出了决定。
[img]601996[/img]
雍姬跑去找父亲,把丈夫和郑的合谋告诉父亲。而且祭仲也立即做出反应,杀了雍纠,以绝后患。当郑丽公听到这个消息时,他只说了一句谋妇,宜其死也。便不了之了。雍姬和母亲的对话也逐渐演变成了一个词,那就是人尽可夫。这个词的初衷也是血缘关系的重要性。但后来,它逐渐演变成指责女性水性杨花,私生活不检点。
雍姬在父亲和丈夫的选择中选择了父亲,不知道是对是错。然而,在当时非常重视宗法血缘关系的时代,雍姬的选择并非不合理。
在古代,如果父亲和丈夫只能选择一个呢? 古人是如何选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