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人来说,洗澡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只要你想随时洗澡,爱干净的朋友每天都会洗澡。在古代,洗澡是一件非常仪式的事情,洗涤和护理用品也非常精致。
[img]599230[/img]
古人没有条件每天洗澡。洗澡是一件特殊而重要的事情。祭祀前,人们洗澡时表现出对祖先和神的虔诚。如果他们的身体不干净,那就是亵渎神的罪过。后来,当人们举行重要仪式或拜访皇帝和高级官员时,他们必须洗澡以表现出虔诚。
古人对沐浴的用词也很讲究。
“沐浴”是指洗发水。这个词的甲骨文看起来像雨水落在树上。后来,它被延伸到头上的水,即洗发水。
“浴”是指清洁身体。
“沐浴”是指按照步骤冲洗全身。
“洗手”这个词是指洗手。
“洗”这个词是指洗脚。
[img]599231[/img]
古人的头发很长。男人和女人都应该把头发绑起来,用头巾或官帽包起来。头发特别脏。起初,人们在河里洗澡。商周时期,古人开始用温水洗澡。根据《礼记·内则》的记载:“世子生,君沐浴,朝服,夫人也是如此。”这句话的意思是,王子出生时,君主和妻子应该洗澡、换衣服、穿朝服。
先秦时期,上流社会的人一般“三天洗头,五天洗澡”。据《周礼》记载,上流社会的客人来到他们家。为了表达对客人的重视和礼貌,他们应该确保每三天洗一次头发,每五天洗一次澡;自汉代以来,官员们有一个特殊的沐浴假,每五天就会让他们度假一天。住在朝鲜中部和政府办公室的官员可以回家洗澡。《汉书》记载:“汉律,官五天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在唐代,这个假期从5天延长到10天,被称为“十天假”。如果官员长时间不洗澡,肯定会影响官容,统治者必须以法律的形式确定“洗澡”。
据《明史》记载,内宫室友“混堂司”,负责皇帝沐浴的有专门人员“掌印太监一员、主管、监工无定员、掌浴”。说明皇宫负责皇帝沐浴的人是专门准备的,一般官员文人沐浴已经很正式了,皇帝沐浴也是内宫的大事。
[img]599232[/img]
魏晋前,古人沐浴时专用沐浴液称为“吉”,这是用五谷煮出来的汁液,具有去除污垢、滋润肌肤的功效。但是这种沐浴液不能冷却,洗澡的时候要加热。古人洗脸也有专门的洗脸液,是用高粱煮的汤,也可以清洁长胡子。后来发现了皂角的作用,也有人用它做沐浴用品。沐浴后,文人还要喝点酒,吃点小吃,有条件的还要邀请乐队演奏,陶冶身心。
魏晋以后,洗澡用的洗涤用品得到了改进,不仅有皂荚,还有猪苓、胰腺、浴豆等。有一定条件的人会加入香精,这样洗完头发后会留下非常优雅的香味。
浴豆实际上是由各种豆子研磨而成的细末。加入珍贵的香料,需要时调制成液体。初唐孙思邈的《千金方》中有制作浴豆的配方,以白豆屑为主要原料,加入青木香、干松香、白檀香、麝香、丁香等五种香料,还加入白僵蚕、白术、蛋清等可调节皮肤状况的中草药。
[img]599233[/img]
关于浴豆,民间还有这样一个传说。魏晋时期,王敦娶了一位公主做徐爷爷。有一天,他上完厕所出来,看见公主的女仆拿着玻璃碗出来,里面装满了浴豆,这是他干净的手。公主的浴豆自然精致奢华。王敦把浴豆当作面糊,吃了所有的碗。这种奢侈只有皇室贵族才能享受,王敦不能抱怨把他当作食物吃。
虽然我们现在使用的肥皂只出现在现代,但肥皂这个词已经存在于南宋。当时,人们将皂荚、香料和一些具有美白效果的中草药混合在一起,揉成小块,在市场上出售。“肥皂”最初是指江苏和浙江的一种树木。这种树的豆荚比普通的皂荚树油有更强的去污能力。因此,它也被称为“肥珠”。后来,人们将皂荚与肥珠混合制成洗涤产品,直接将其命名为“肥皂”。
洗澡对古代官员和文人来说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科举考试前,考生也要洗澡,一方面要表现出庄重,另一方面要防止考试作弊。据《金史》记载,在科举考试前,不识字的士兵应该搜索考生的全身,以防止他们作弊,但这毕竟是“侮辱性的”。后来有人指出,“虽然搜查时很严格,但至于脱发衣服,索及耳鼻,太过分了,怎么能待士之礼呢!“后来,“搜身”的步骤被洗澡所取代。有专人负责为他们换衣服。衣服都是统一特殊的衣服,这样他们就不会失去礼物,也可以防止作弊。
[img]599234[/img]
然而,说到洗澡的繁琐程度,历史上的名人可能无法与慈禧相比。除了冬天,慈禧每天洗澡,冬天两三天洗一次。慈禧有四个宫女,每次浪费100多条毛巾。
公共澡堂出现在宋代,城市里出现了公共澡堂。文人和医生更喜欢去。苏东坡是这里的常客。明清时期,公共澡堂更受欢迎。沐浴终于从贵族享受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古代洗澡是一件很有仪式感的事情 古人是怎么洗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