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在刘备托孤后,曹丕托孤后和孙权托孤后,三国托孤大臣的权利竞争引发了内部斗争。司马懿走得相对较快。诸葛亮和东吴的托孤大臣走得相对较慢。司马懿篡改了王朝。诸葛亮和东吴的托孤大臣没有改变王朝。他们只是成为了权力大臣。基本上,权力大臣发展的下一步就是叛逆。他们的本质是一样的。
[img]598140[/img]
大家一定都很熟悉白帝城托孤的故事。但事实上,刘备白帝城托孤有两个主角,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是蜀中干才李燕。而且刘备把军事权力托付给了李燕,而不是诸葛亮。李严本人和诸葛亮不是同一个派系。刘备死后,李燕和诸葛亮不可避免地开始争权夺利。但与诸葛亮相比,李燕的政治手段太弱了。而且手段太差。这导致李燕没有与诸葛亮作战,最终被废为平民,流放到梓潼县。
[img]598141[/img]
诸葛亮成了托孤的唯一大臣,掌握了军政大权。蜀汉后主刘禅也完全成为一种装饰。据史料记载,诸葛亮亲自处理蜀汉事务,无论大小。由此可见诸葛亮是多么的专权,刘禅之负责宗庙祭祀。诸葛亮的忠诚并不是诸葛亮的忠诚。但当时蜀汉的政权实际上已经危如疲惫。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其目的是打开蜀汉门户的圈禁。如果诸葛亮在北伐中成功击败曹魏,诸葛亮肯定会造反。这不是诸葛亮是否愿意,而是有人强迫诸葛亮造反。刘备死后,很多人劝诸葛亮称王。黄袍是什么意思?明白了!而且北伐不成一切都是空谈。诸葛亮已经是一人以下万人以上了。在北伐失败之前,他没有必要叛逆。
[img]598142[/img]
东吴方面,孙权临终时,孙子孙亮只有十岁。孙权安排诸葛恪、孙弘、滕胤、吕据、宗室孙俊五人辅政。原来,孙权是一个安排得很好的辅政群体,包括文臣、武将和宗室。五个人互相约束,互相支持,本可以很好的帮助孙亮。但事实上,孙弘和诸葛恪是不和的。孙权死后,孙弘先下手为强,想除掉诸葛恪。然而,孙弘的不当行为被孙军告知,诸葛恪立即开始铲除孙弘。于是,孙权一死,五大辅政大臣之一孙弘就内斗而死。由此可见,东吴权力之间的激烈斗争。
[img]598143[/img]
孙弘被杀后,诸葛恪彻底成为东吴实力最强的臣子。诸葛恪的傲慢也引起了包括皇帝孙亮在内的许多人的不满。诸葛恪讨伐曹魏失败后,孙军和皇帝孙亮铲除了诸葛恪。这时,孙权刚刚死了一年。东吴的第二位托孤大臣诸葛恪也丧命了黄泉。这时,宗室孙军成了东吴最有权势的臣子。孙军掌权后,立即杀死了孙权的女儿孙鲁育、孙登的儿子孙英等人。当时孙权的孩子大多死于孙军,这是宗亲之手。
[img]598144[/img]
后来,孙俊在征服魏国的过程中因病去世,孙俊的表弟孙臣接替孙俊的权位,成为东吴最大的权臣。之后,孙臣不仅傀儡了皇帝孙亮,不久之后还废除了孙亮,改立了琅琊王孙休为皇帝。此时,孙权时期只剩下吕据和滕胤五位辅政大臣。之后,滕胤和吕据密谋铲除孙臣,结果事情曝光滕胤被杀,吕据自杀身亡。尽管孙臣后来被皇帝孙休杀害。但此时的东吴已经精力充沛了。根本原因是内部权力的竞争。
[img]598145[/img]
就曹魏而言,司马懿篡位可以说是耗时最长但也是最成功的案例。司马懿是四朝的老臣,也是两代皇帝的托孤大臣。可以说司马懿在曹操的势力可以说是发展最坚实的。即便如此,司马懿的谋逆之举本身也很难成功。但不怕神一样的对手,怕猪一样的队友。曹芳时期,曹爽将军不喜欢司马懿,完全架空了司马懿。但当曹爽看到司马懿主动退出三舍时,曹爽也开始放松。
[img]598146[/img]
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变,控制京都洛阳。如果曹爽召集兵马进京,司马懿就能顺利解决。但曹爽懦弱地屈服了,他选择向司马懿妥协。司马懿杀死了整个家庭。此后,曹魏的军政权力落入司马氏手中,司马懿死后继承了他的权力,最终篡夺了曹魏的国家。从司马家族篡位的事迹来看,司马家族历经三代才成功造反。诸葛亮和孙臣的依据太薄了。他们只能是权臣,但司马家族可以取代。
刘备托孤没有造反 为什么东吴和曹魏托孤有谋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