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盛世,也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
然而,回顾整个封建社会,“盛唐宋朝”是黄金时代,268年的清朝在中国历史发展链中没有进步意义。外国人傲慢,封闭,沿海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工商业被扼杀;反复出现文字监狱,镇压任何自由思想;统治集团本身加剧了专制和腐败。
这是落后、保守、缺乏监督和限制的专制制度的必然后果。因此,中国不仅停滞不前,而且远远落后于已经开始民主和科学现代进程的西方。
[img]596335[/img]
被称为“清朝李白”的诗人黄仲则,生活在这个被称为“康乾盛世”的时代。
他从小就表现出超群逸伦的才华。九岁时,他应该向使者学习,住在江阴的一栋小楼里。临试时,他还躺着。一起去试试的人叫他。他说我刚才得到“河头一夜雨,楼上五寒”这句话。如果你想写这首诗,不要打扰我。这说明他早熟早慧。
[img]596336[/img]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16岁的他应该再次参加郡考,在3000名考生中“夺冠”。如果他今天出生,他已经提前进入了名牌大学或名校的“青年班”,前途无量。但后来连续尝试“江宁乡试”,他从来不喜欢死板僵化的八篇文章,考官眼无珠,缺乏衡文知人的眼光,一再失败。
本应高占鳌头却始终名落孙山,于是,一贫二贫三病串通勾结,如影随形跟踪他彗星般短暂的一生。
[img]596337[/img]
乾隆三十三年,二十岁的黄仲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杂感》。: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荡着悲歌,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预言,春鸟秋虫自作声。
这首《杂感》太有名了,连不太懂诗的人都知道“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诗。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首诗是黄仲的,甚至很少有人知道最后一句“十有九个人是白眼睛”。后一句已经流行起来,成为读者自怜的口头语言,但只有把前后两句联系起来,你才会知道黄仲的骄傲。
[img]596338[/img]
自负其才,醉心诗文,家境贫寒,却屡屡科举失败,时不我给,@ 只有这样,他才有了杂感中的感慨:“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莫因诗卷愁成预言,春鸟秋虫自作声。”从孤独到愤怒。他没有一味的孤独和愤怒,也没有一直快乐,而是在绝望中翻出了另一个境界。
因此,我们也应该正确对待“无用的是学者”这首诗。如果我们只抱怨一段时间,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我们把这句话当作“避难所”,我们真的会把自己推到悬崖的边缘。
[img]596339[/img]
结语:
黄仲则的诗是黑夜中的星光,是千腔别调独弹的异响,是灰暗时代画布上耀眼的光彩,是火煮油花锦的“盛世”中真实动人的悲歌。
它展示了封建极权制度下优秀知识分子的共同悲剧命运。它的“贫穷、悲伤”歌曲不仅是古典诗歌传统主题的完美表达,也是对所谓繁荣时代的尖锐讽刺和嘲笑。这需要真诚的感情和真正的艺术家的勇气。
世人都知道“百无一用是书生”,却不知道上一句更难过,都是眼泪
世人只是百无一用,书生 但我不知道上一句更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