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古代来使的读者,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
[img]595127[/img]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交战规则主要是“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春秋时期,诸侯派的使节是不可侵犯的。近代人权高度重视,封建社会却没有人权。古版《日内瓦公约》没有规定囚犯和有关人员不得被杀。相反,杀害战俘和屠杀城市的事件时有发生,比如白起坑杀害40万赵军战俘,扬州10日杀害大量战俘和平民。
虽然古代战争不能像现代战争那样受到尊重,但它非常重视人权,但它尊重双方使者的潜规则,即“两军交战,使者不斩首”。这场充满鲜血和火焰的古代战争如此激烈,甚至敌人的妇女、儿童和老人也被彻底杀害。使者也是彼此的人。他们为什么要享受这样的“人性化”待遇?
[img]595128[/img]
“两军交战,不斩首使者”起源于春秋时期。作为使者,宋朝华元独自前往楚军军营谈判,要求楚军撤出宋都,两国停止交战,而华元作为人质来到楚国。这一规则逐渐演变为“两军作战,不斩首使者”。在激烈的战争中,使者是双方沟通的媒介,负责向对方传达自己的意思。即使是对方的使者也不能幸免,这意味着不可能和解。
[img]595129[/img]
对于处于弱势地位的人来说,可能会出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局面,也可能会引起激烈的反抗。比如明朝嘉靖年间,蒙古人想和明朝贸易,就派石天爵、秃顶等使节与明朝谈判。由于世仇,使臣们直接在城里被杀。蒙古汗汉秋天大发雷霆,军队直接入侵边疆,给明朝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img]595130[/img]
如果你站在两个战国时期的弱势一方,你就不能轻易攻击对方的使者。你需要知道,一旦你开始,你就没有资格进行谈判,也就是说,号角需要直接战斗。对于弱国来说,当他们准备好谈判时,这意味着你们国家现在正处于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如果你不仔细考虑,鲁莽行事。很容易失去谈判的机会。
[img]595131[/img]
对方不会给你任何呼吸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一般聪明的君主不会轻易与大国的使节作战,他们大多会礼貌地对待对方。毕竟,我们需要知道,我们必须表现出求人的态度。在谈判过程中,这个问题很有可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双方将领也明白,战争是政治的延伸,其本质是利益诉求不一致。如果政客不能谈论它,他们只能在战场上看到它。他们需要通过战争获得必要的利益,比如共同边界问题引起的战争。而且,战争只是一种手段。军队为政治服务。将军的士兵在战场上流血,马的尸体,最后甚至可能得不到抚恤金。将军们不愿意战斗,这是和解的最好方式。
[img]595132[/img]
不要杀死对方的使者,引起对方的厌恶。和谈后的道路被打破了。一些政客只是想给对方增加压力,不想扩大局面。经过一场小争吵,他们会回到谈判桌上。如果将军不知道如何杀死使者,他只会成为政治的受害者。当聪明的将军看到对方的使者时,他不会问他为什么要杀人。
[img]595133[/img]
使者通常是无害的,没有侵略性的。他们的目的是传递信息。如果这样一个手无寸铁的人被杀了,他会被别人看不起,在道德讨论上处于劣势。这种情况在强调礼仪的春秋时期尤为严重。当时,战斗非常“规则化”。战斗就像王子的朋友。说到宋襄公和楚国的战斗,当楚军渡江时,宋襄公本可以战斗。
[img]595134[/img]
他本可以完全胜利,也可以在楚军处于良好阵营时击败楚军,但宋襄公认宋军最终被不仁义击败。在古代,即使在战争中,人们也可以谈论仁义。有理由杀死一个手无寸铁的使者吗?战国时期,这种战争礼仪已经丧失,但斩首者却没有。
[img]595135[/img]
古人认为,战斗取决于勇气和信心,尤其是基层官兵,他们希望在战场上看到鲜血。如果司令官杀了特使,他似乎不是一个正义的老师。当军队外出作战时,他们害怕一个小信使。士兵的士气在战场上会损失很多,精神上会有更多的负担。相反,它可以提高敌人的士气。他们认为敌人的军队是不公平和无耻的。即使是传递信息的使者也会被杀,士气也会大大提高。
当然,不杀节不是绝对的。杀手也可以鼓励你的一方,但他们大多发生在抵抗侵略的情况下。比如蒙古人攻打南宋都城时,为了减少伤亡,让使者进城劝宋军投降。然而,宋军砍下使者的头,挂在城头上,表达了他的决心,极大地鼓舞了他的士气,成功地杀死了蒙古大汗蒙哥。使臣不可杀,自己的才华和勇气也很突出。他们可以用三英寸的舌头在刀刃之间游动。
古代两国已经交战了。 为什么双方不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