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古代,基本上所有的城墙都是平坦的,因为它是为了防御敌人而建造的,所以建造斜坡会比平坦的地面更困难,这增加了敌人攻击城市的难度。
那么,为什么古代人在建造防御工程时不把城墙外的土地建成斜坡呢?如果修建一个非常陡峭的斜坡,它会对防御更有帮助吗?
[img]590100[/img]
图片:敌人在城墙外攻城的剧照
在古代,并不是所有的城墙都是平坦的,也有斜坡,比如著名的“合川钓鱼城”。合川钓鱼城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不仅是风景名胜区,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重要的古代战场遗址。
当时,钓鱼城是山城防御体系的典型代表。它很容易防御和攻击。在冷兵器时代,它突出了优异的防御效果。它是当时蒙古军队难以克服的堡垒之一,这座城墙就是“城墙外是斜坡”的典型例子。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既然说这堵城墙是“城墙外是斜坡”的典型优秀例子,为什么古代的其他城墙不模仿这堵城墙,把城墙外的平地建成斜坡呢?事实上,有三个原因值得深入研究。
[img]590101[/img]
图片来源于网络:合川钓鱼城
一、经济、技术等条件不支持
合川钓鱼城可以成为“城墙外斜坡”的典型例子,首先依靠完美的自然地理优势。事实上,没有地理优势的依赖,建造大型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古代科技条件没有那么发达,没有挖掘机、装载机等,建筑工程必须双手进行,最终是人民受苦。
就像长城这个伟大的项目一样,虽然它有着巨大的历史意义,但它背后的成本是巨大的。更不用说它花了多少钱了,人力只用了70万人,许多人在建造工程时死亡。
就像修建长城一样,修建城墙外的斜坡并不容易。一个城市至少有数万或数十万人口。城市的面积不容低估。如果你想建造一个“斜坡”,你可能需要全体员工来战斗。所消耗的劳动力无法与建造的“斜坡”相比,最终,弊大于利。
[img]590102[/img]
图片:人们修长城剧照
除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也不可能支持这样的项目。在古代,建筑材料的价格非常高。
例如,众所周知的石灰是建造陵墓和宫殿的常用材料。大多数人根本买不起这种材料。否则,古人怎么能住在普通土壤制成的房子里呢?
从专业角度来看,石灰是商周秦汉时期常用的建筑材料,西汉时期出现了三合土,由石灰、黄土和沙子混合而成。南北朝时期,又出现了糯米砂浆,一直用于元明清时期。
糯米砂浆的生产工艺非常复杂。它的主要材料是糯米、石灰、藤桃汁、河砂等,有时需要添加蛋清和动物血液。
每一种材料都放在古代经济条件下,价格都很高,如果用这些东西来建造“斜坡”,性价比一点也不高。
更不用说这个“斜坡”是否能完美地抵抗敌人的攻击,它很可能会在建成之前失去国库。当敌人真的来了,就没有额外的资金来支持战争的各种材料的消耗。
[img]590103[/img]
图片来自网络:糯米砂浆墙
二、防御效果确实有限
了解古代军事防御系统的人都知道,在古代,所有提到建设城市防御项目的人都是“挖沟”或“加固城墙”。
原因是古代劳动人民生活在科技不发达的条件下,但这只是相对现代的科技条件。
在当时的背景下,人们的智慧是不可想象的。他们将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为战争制造所有可用的工具。比如战国时期开始使用的“梯子”,魏晋时期出现的“六轮车”。
顾名思义,“梯子”是一个普通的梯子。古人在攻城时会借助“梯子”爬上城楼。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围城工具。魏晋时期,有六轮车驱动的大人物。它可以直接在墙上滑动。
[img]590104[/img]
图片:爬梯攻城剧照
后来攻城工具越来越追求“精、准、狠”,于是又出现了巨木制成的“飞楼”,可以达到和城墙一样的高度,在“飞楼”上可以直接平射弩箭,压制守军。
当然,弩的力量不容低估。唐宋时期,还有一种床弩,射程可以达到“千步”。如果向城墙发射,这些弩会“砸”在城墙上,密密麻麻地扎成一堆。攀岩士兵也可以直接抓住这些城墙上的弩向上爬。还有一些典型的攻城方式的例子。例如,在公元1259年的宋蒙鄂州之战中,敌人曾经凿破了鄂州的西南城墙。
[img]590105[/img]
图片:发射中的床弩剧照
@ 即使建造了一个“斜坡”,它也可能无法抵抗敌人的入侵。毕竟,在城墙外是平坦的条件下,敌人会想到用梯子爬上城市,建造和城市一样高的“飞楼”来发射弩。那么,当墙外有斜坡时,谁能想到敌人会建造什么样的战斗工具来实现攻击城市的目的呢?
因此,与其在城墙外修建斜坡,不如在其他防御工程上多花点时间,取得更好的效果。真的没有必要修建“斜坡”。
[img]590106[/img]
图片:宋军攻城剧照
三、影响城市内外经济和交通运输的发展
一般来说,古代重要城市位于经济交通枢纽的核心区域。如果城墙外的地面真的建成了“斜坡”,肯定会影响人们的出行。人们步行会很累,如果运输货物会更困难。
而且很多小商贩都住在外城,每天早上都会带着货物到内城。如果城墙外有斜坡,如何轻松快捷地运输这些货物?
[img]590107[/img]
图片:商贩运输货物的剧照
我们都知道“城市化”问题。事实上,中国的“城市化问题”早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当时,许多西方人来到发达城镇做生意。如果交通不便,那些外国人怎么愿意把外国商品送到城市各地呢?
首都的人口也在日益增长。明朝时期,首都北京人口已超过120万,人口增加,城市自然无法容纳。最好的解决办法之一是扩大容量。
一般来说,就是把城墙移到郊区。如果城墙外面有斜坡,那么“扩建工程”也将面临难以想象的压力和困难。
[img]590108[/img]
图片:将洋货送到都城各地的剧照
在《大中华帝国志》中,中国的城市道路被誉为世界上最好的道路,中华文明可以强大繁荣。可以说,它离不开发达的水陆交通。
“如果你想致富,先修路”。交通是否顺畅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民生。如果城墙外的平地建成一个“斜坡”,最终会影响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阻碍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得不偿失。
[img]590109[/img]
图片:陆路畅通剧照
综上所述,如果把城墙外的平地建成斜坡,抵御敌人入侵的作用是有限的,一点都不靠谱,可实施性几乎为零。否则,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古人怎么会想不到这么简单的问题呢?
为什么古人不把城外的土地修成斜坡? 证明古人并不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