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来看看为什么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会立即停止的文章。
爱看古装剧的朋友一定很熟悉这一幕——看到主角和他的团队即将被斩首,远处的一个人骑着快马冲了过来,喊道:“刀下留人!”刽子手听到这个,立刻停下来,观众也松了一口气。
作为一个有着5000年历史的古代文明国家,中国法律出现得非常早。自夏朝以来,中国有自己的法律制度,被称为“禹刑”。下一个商朝和周朝继续使用这一法律制度,并逐步完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法律从奴隶制习惯法转向封建法制。商鞅制定的《秦律》对犯罪和刑罚作出了更严格的规定,并将其作为全国统一的法律颁布。秦二世继位后,《秦律》再次修订,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再次拓展,实现了各行各业、各领域的“法国”。
[img]588412[/img]
然而,虽然《秦律》使全国“都有法国人”,但统治者完全忽视了每个人的承受能力,对人民过于苛刻,导致“世界苦秦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无法忍受这些罪行,当然,会叛乱,秦朝只有二世死亡。
当刘邦登基建立汉朝时,他立即修改了《秦律》。当年,萧何在《秦律》的基础上制定了《九章律》,其中的规定要宽松得多。后人的《开皇律》、正是这种“宽松”的趋势导致了文章开头的“刀下留人”和刽子手停止的情况。
公元963年,宋太祖赵匡胤制定了《宋刑统》,是在《唐律疏议》的基础上建立的。制定后,大理寺刻板印刷,全国发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刻板印刷的法典。赵匡胤这样做是为了进一步普及国家法律。
[img]588413[/img]
同时,赵匡胤特别注重法律法规的“人性化”。在宋代,即使他是一个流浪汉,他的罪行也必须由皇帝亲自批准;@ 在《宋朝刑统》中,“杖”取代了以往的刑法,如“鞭、杖、徒、流”,大大减轻了刑罚,体现了宋代法律的“人性化”特点。
宋刑统中有这样一句话,专门描述死刑,即“所有死囚都被称为敌人,然后调查陈奏”,这意味着即使是死囚,只要他们在离开前说他们有不公正,他们必须立即停止行刑,并再次检查此案。毕竟,在相对落后的古代,如破案工具,错案和冤案经常发生。这短短的13个字给了犯人重生的希望。同样,如果有人敢在死刑犯行刑时喊“刀下留人”,就证明对方有委屈,必须重新检查案件。
如果刽子手没有听他的话,而是继续行刑,当皇帝责怪时,刽子手可能不得不死,谁有勇气开始?当然,停下来保护你的生命。
然而,如此人性化的宋朝统一也造成了许多新的问题,法律的威慑作用大大降低,大量奸商出现。历史资料记载,“买卖商品,以伪易真,以纸为衣,铜铅为金银,土木工程为香药,变化如神。“简单地说,任何商品都是假的,衣服是用纸做的,香药是用土木工程假的,甚至流通的金银,他们都敢用铜铅假的,这表明法律对他们没有威慑作用。
[img]588414[/img]
商人仍然敢于如此大胆,更不用说其他各行各业了。宋朝以后,历代统治者再次加强国家法律法规约束人民,避免人民再次忽视国家法律。
为什么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会立即停止?真相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