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古秋后问斩的读者,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
以北宋农民起义为原型的《水浒传》讲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宋江在旬阳楼喝醉了,迷迷糊糊地写了一首诗“如果他完成了凌云志,敢笑黄巢没有丈夫”。这是一首用来描述他雄心壮志的诗,但被当地官员发现并立即判定他反感,因此宋江立即被拘留。
[img]580744[/img]
戴宗得知这个消息后焦虑不安,立即跑到梁山报告,但梁山英雄得知后,反映非常平静,不慌不忙,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古代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律知识:秋问斩,甚至一些囚犯被判处死刑,通常不会立即被斩首。但秋天过后,那天必须是中午。
[img]580745[/img]
当然,宋江后来犯的事情太大了。考虑到等待的风险,他在秋天之前就被处决了,但那天他真的等到了下午三点。只有梁山英雄来救他,宋江才成功获救。
[img]580746[/img]
事实上,如果我们看太多的古装剧,我们可以发现男女主角基本上都在等到下午三点。巡逻官说了一个斩这个词,刽子手的剑即将落下,只是被远道而来的人救了,如果稍后,那么这个人的生命就无法挽救。但直到下午前三分钟,这名男子不仅成功地挽救了自己的生命,而且还报复了监狱官员。
这不可避免地让人们怀疑,为什么古代的死刑犯要等到秋天才能被问及斩首,而且必须是中午三分钟?这并不是为事情增加了很多变量,意外可能会发生事故,事实上,有一个谜,完全是古代的世界观,宇宙观在指导。
[img]580747[/img]
世界观决定了人的方法论,进而彻底决定了人的行为准则。秋后问切和午时三分的规律源于古人天人合一,阴阳相克世界观。《礼记月令》记载仲春之月...没有掠夺,没有监狱诉讼,古人认为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此时不应伤害生命。
董仲舒时期提出天有四时,王有四策,庆、赏、罚、刑对应春夏秋冬,天地间的四时与人类社会中的四种行为相对应,为秋后杀人奠定了理论基础。
[img]580748[/img]
@ 也有现实的考虑,也就是说,在古代,对于农业社会,每个人都忙于在土地上工作,直到秋冬有一些闲暇时间,所以在秋冬,可以有更多的观众,自然可以起到更大的震慑作用。
至于为什么要在中午执行,来自于人阴阳相克思想。古人认为,中午是一天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对犯人的处决可以充分消除犯人死亡时产生的怨恨、阴气等阳气,以免形成鬼等阴物。
为什么古代死囚要等到秋天? 这段时间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