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了解古代商人的地位,
答案是:生产力决定“重农抑商”;商人追求利润与正统思想背道而驰;豪门望族是皇室眼中的肥肉。
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商人:
[img]580629[/img]
春秋时期,“道商鼻祖”范蠡;东周时期,被称为“商祖”的白圭;元末明初,江南首富沈万三;清朝,被称为“亮财主”的晋商乔致庸等等。
虽然“家富巨万”,但结果大多是凄凉的。要么散尽家庭财保头脑,要么被迫斥资修城,要么成为古代政治斗争的受害者。
由此可见古代商人的地位。
(电视剧《沈万三》剧照)
[img]580630[/img]
不禁要问:既然能“富可敌”,为什么地位这么低?原因有三。
一、生产力决定“重农抑商”。
人类历史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从使用工具的角度来看,最原始的是“雷”;接着是“刀耕火种”;春秋时期才使用牛耕,使用铁制农具;然后经历了朝代的改进和发明。
在古代,生产力越长,生产力越低,主要是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每年生产的粮食和工具数量有限,不需要太多的流通。商人少,地位低。
古代社会经济是否强劲主要取决于人口和亩数。商人的职能是交换是否存在,从一个地区收集和转移产品到其他地方,并赚取差价。国民经济和统治阶级的利益没有多少好处。
[img]580631[/img]
生产力不高,追求财富只能增加人口和亩数。因此,商鞅变法时的秦国、唐代的太宗、玄宗、武则天、元代的忽必烈、明代的朱元璋都有鼓励生产、“重农抑商”的策略。
二:商人逐利与“正统”思想相悖。
追求利润和重利润是商人的本质;它起源于春秋时期,定位于汉朝,延续了2000多年的儒家思想;两者是矛盾的。互相鄙视,必须互相利用。
即使在汉代,董仲舒建议“统一”后,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也会逐渐确立,明清时期也会被朝廷使用。只有读者才能获得名声,必须学习儒家思想。“一切都是劣质的,只有高阅读”,商人赚取差价甚至暴利是儒家思想的耻辱。
[img]580632[/img]
三:豪门望族是皇家眼中的肥肉。
朝代的变迁是创新的。为了保护自己,新王朝必须不遗余力地打击旧势力。它不仅消除了维护统治的隐患,而且还可以“抄袭家庭财富”。历史上的皇帝做得不多。
汉代地方豪门;唐初打击隋末势力,比河间打击崔家;明朝朱元璋胁迫沈万山筑城;晋商乔致庸为慈禧太后买单被关。
这些富裕的家庭有钱有势。如果你有钱,你会有专门的人来经营这个行业;如果你有权势,你必须尽一切可能把人塞到法庭上。如果你有钱有势,你想保护你的家庭,培养你自己的力量,吸引官员当伞,甚至间接干涉政府。
例如,在汉初,当地豪族持有盐铁垄断,甚至铸币权,统治阶级不修理你修理谁?
(下图:朱元璋向富商“借”)
[img]580633[/img]
@ 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商人的地位普遍较低。虽然“富可敌国”,但在读者的世界里,它只是皇家官员要屠宰的肥肉。有些人贪婪,好富人不合适,只是想找点东西,结果不可能很糟糕吗?
在古代,一些商人富可敌 他们的地位这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