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讲讲古土豆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土豆”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看起来像马铃铛。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康熙时期的《松溪县志食品》中。中国东北和河北叫土豆,华北叫山药蛋,西北和两湖叫土豆,江浙叫土豆或土豆,广东叫土豆,粤东叫荷兰土豆,闽东叫土豆,鄂西北叫“土豆”。
土豆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聪明的印第安人把土豆和当地的其他野生植物混合在一起。结果,他们种植了不同颜色的“奇怪”土豆:白色、红色、蓝色、紫色等。土豆的人工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8000年至5000年的秘鲁南部,与另一种原始作物玉米被称为“印第安古代文明的开花”。
秘鲁人对土豆的爱可以算是“难忘”。他们的祖先印加人认为土豆很神奇。他们不仅种植土豆,吃土豆,还用洗净的生土豆擦头。据说他们可以缓解头痛;其他人把土豆涂在骨折上治疗骨折;远方的人带了几个土豆,不仅是干粮,还有护身符——他们相信土豆可以让他们免受风湿病的影响。自2005年以来,秘鲁还通过立法设立了“全国土豆日”,巩固了土豆的“神圣”地位。
[img]576092[/img]
从吃土豆大餐可以看出秘鲁的生活热情。秘鲁最著名的一道菜叫“巴恰曼卡”,土语中的意思是“地上的锅”。作者见过这道菜的做法,名副其实。先在地上挖个大坑,铺上卵石烧热,再放上土豆、肉和调料,盖上树叶,盖上泥土。大约两三个小时后,这顿以大地为锅,带着泥土气息的大餐就做好了。再加上两瓶传统名酒奇恰酒,味道真的很美。难怪有些秘鲁小伙常说:“宁看土豆,不看美女。
马铃薯是一种高产作物,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战争和饥荒时代。然而,中国人吃马铃薯的历史相对较短,直到地理发现和新路线开通,它才逐渐进入中国食谱。
[img]576093[/img]
土豆营养丰富,比大米、面粉具有更多的优点,能为人体提供大量的热能,可称为“十全十美的食物”。土豆具有抗衰老作用。它富含维生素B1、B2、B6、泛酸等B族维生素及大量优质纤维素,钾含量丰富,几乎是蔬菜中最高的,还具有瘦腿的功效。但需要注意的是,野生土豆毒性高,茄碱中毒会导致头痛、腹泻、抽搐、昏迷,甚至死亡。
马铃薯什么时候从哪里传入中国还很难确定。据陕西省兴平县志记载,马铃薯已于16世纪传入中国。万历以后,马铃薯逐渐跻身宫廷美食行列,但由于其品种的特殊性和罕见性,只有达官才能享受。
即使明代上林园有专门种植蔬菜的“菜户”,在筛选和培育土豆方面也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但它毕竟是一个为宫廷服务的机构,既不大面积种植土豆,也不可能将土豆种植和种植技能引入民间。@ 这时,马铃薯虽然已经被引进中国,但偶尔却出现在富裕家庭的餐桌上,成千上万的普通人并没有这样的祝福。
[img]576094[/img]
明清时期,土豆种植技术不断提高,产量不断提高,开始突破贵族食品的障碍,转向普通人的餐桌。特别是清朝成立后,政府禁止了明朝皇室的蔬菜供应体系,皇室菜肴家庭成为普通农民,各种作物的种子和栽培方法不再是秘密。因此,土豆也借此机会走出大内部,大规模传播到北京周边地区甚至全国各地。
清朝中叶以后,中国人口急剧增加,人们对粮食的需求也在增加。面对巨大的人口压力和粮食危机,人们开始寻找传统作物的替代品,如水稻和小麦,来自美国大陆的土豆被考虑在内。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土豆迎来了第一个种植高峰。
[img]576095[/img]
道光年间,土豆进一步传播到山西中北部,后来山西发展成为中国土豆的主要产区。土豆的到来受到了山西人民的极大欢迎。根据地域特点,当地人亲切地称这种花白茎大的作物为“山药蛋”。当时土豆产量高,年收入几百块石头。
清代,土豆的做法是打磨成粉末,与荞麦、麦等主食一起煮。后来,经过不断的尝试和努力,土豆的烹饪方法变得越来越纯净。它不仅可以与米粉混合制成小吃,还可以切成丝、片、块作为主要原料或配菜,可谓千变万化。经过300年的传播,跨越明清朝,外国土豆终于在中国扎根。如今,马铃薯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回搜狐多看看
古土豆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明清时期,人们的餐桌才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