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大学同学,一个超级懒做家务的奇葩女孩。根据他们同宿舍的同学的描述,小姐姐当时衣服太多了,但除了内衣和袜子,她几乎从不自己洗衣服。过了一段时间,她会把脏衣服打包,快递回家给妈妈洗。然后家里会定期给她送回洗好的衣服。有一次,她隔壁床上的姐姐跟她开玩笑说:“你总是把快递送回家有多麻烦。让我们妈妈直接给你寄纸和衣服。你可以在几天内换一个,直接扔掉,这样你就不用担心邮件了。”
[img]575042[/img]
我不知道这个穿着邮服回家的女孩听了这话心里有什么感觉? 她是怎么回答同宿舍的小姐妹的?
但我想说的是,纸衣服的概念不是取笑别人的小妹妹突然打开想象力的想法。我们的祖先早就把这个想法付诸实践了。
我认为说我们中国人有用纸做衣服的想法并不奇怪。谁让我们震惊世界的四大古代发明中有造纸!此外,造纸本身也使用天然植物纤维,这似乎总是有一种亲密感,打断了骨骼和肌腱。你想说,古人从来没有想过用纸做衣服,所以我不相信。
[img]575043[/img]
最近,在唐代,中国应该能够制作出更精致的纸制服装。《全唐诗》中有这样一句话:“云锁木龛聊天,雪香纸夹克没有灰尘。”似乎无论材料、风格还是工艺,这件纸夹克都非常精致,值得称赞。
不知道为什么,唐宋时期,很多寺庙里的僧侣似乎都很受欢迎。《辩疑志》记载“苦行僧用纸衣御寒”,宋人叶绍翁在《四朝闻见录》中记载:
转智,不御烟火,止食芹辽,不穿丝棉,常穿纸衣,号纸衣和尚。
[img]575044[/img]
为什么坚持自虐、法号转智的宋朝大师和唐朝坚持苦练的僧侣会选择穿纸衣?这让我想象:
我想到了喇嘛庙里的转经筒。转一圈就是读刻在筒上的经文,积累了经文的功德。那么,大师们穿的纸衣上会不会全是经文?一天十几个小时穿这么满是经文的衣服,相当于读了多少遍经文,做了多少功课,积累了多少功德?太棒了!有了这样的想象力,我有点佩服自己。
还有更令人惊叹的事情,原来在宋代,不仅有纸衣服,还有纸被子!陆游曾写过一首致朱曦的诗:“纸被围着雪天,白如毛狐软如棉。“看来这纸被子不是样品,不仅保暖舒适,而且观赏性强,都是一流的上品。我觉得朱是宋代独一无二的哲学家,陆游陆大人也是文武兼备的大作家。这两个人送的礼物不应该是俗物。想必那张床纸应该是那个时代文人雅士流行的极其优雅的对象。纸衣纸在那个时代似乎也是一种附庸风雅的时尚。
[img]575045[/img]
宋人在《文房四谱·纸谱》中记载了纸衣的制作工艺:
我经常闻到造纸的方法,每100件都是用胡桃木和乳香煮的。不,蒸也不错,比如蒸,也就是不断洒乳香水,让热煮阴干。用干卷而皱..近士医生也有衣服去旅行,盖利他拒绝了风。
从这件纸衣的制作过程来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使用的辅料也有点贵。想想普通的二级纸,怎么能忍受煮蒸的折腾呢?
奇怪的是,如果你不灰飞烟灭。看来这张纸衣服的纸不是普通的材料,绝对不是便宜的。只有“近士大夫”这个班才能买得起纸衣服。
[img]575046[/img]
然而,这种材料注重复杂的工艺和昂贵的纸质衣服。到了明代,它实际上是批量生产的。明人李旭的《戒庵老人漫笔》记载:
宫女衣以纸为护领,一日一换,欲其洁也。江西玉山县贡。
看,一个县正在为宫殿做纸领,这个批量的规模并不小。我想如果我不喜欢洗衣服的同学住在明宫里,他会偷乐趣的。这个记录也让我想起了计划经济时代,许多人穿着真正好衬衫的假衣领(据估计,90年代以后,他们从未见过),那种专门为制服配置的假衣领,明宫女人每天换纸衣领,真的很相似。
[img]575047[/img]
我认为纸质服装成本昂贵,工艺复杂,每天更换的利用率太低。明朝以后,它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19世纪末,美国人才开始探索纸布的一次性应用。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中国人在这个领域的起步至少比西方早1000多年。我们应该说,这种信用不仅限于服装领域,而且我们应该是世界一次性产品开发的真正祖先。
古代有人穿纸质衣服吗? 明朝不仅批量生产,而且批量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