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将军的实力,
@ 理论上,在古代战争条件下,如果一对一“单练”,武将的个人武力将远远高于普通士兵。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普通士兵武力薄弱,而是将军和士兵的“行业标准”完全不同。先看士兵,中国历代军队,士兵的训练标准体系各不相同,但真正开始规范化,却始于北宋初年。严格执行“强干弱枝”国策的宋太祖赵匡胤,在选择全国精英组成禁军后,建立了极其严格的训练制度:精英禁军必须每天训练一次,“无休息”。阅兵每年春秋季节都会举行,阅兵中考核不合格的“烂兵”将被淘汰。想享受大宋禁军丰富的钱粮必须摸爬滚打苦练。
[img]570563[/img]
宋朝禁军在训练内容上也是前所未有的细化。宋代士兵练的不是“高深心法”、“精湛武功”,而是“步射”、“骑射”、“使枪”、“格斗”等训练科目,都是宋朝画的,供数十万军队盯着学习。此外,还有“教格法”,即军训的标准操典,如“立即使枪”,必须“左右十刺得五中木人”。射箭是“六发三中第一”。能挽七八斗强弓的兵,就是优等好兵。在这套训练操典中,最重要的不是士兵的个人武力有多强,而是看不同兵种的士兵能否形成密切的合作。“排弩”和“排枪”的熟练程度远比单个士兵的武功更重要。宋代士兵的训练操典制度也基本上被元明清几个王朝所继承。明代战神戚继光更清楚地指出,一支军队冷兵器的战斗力不是几个“武术大师”,而是“打开一个大阵列,面对一个大敌”。他可以“用枪戳,用枪戳,用刀砍,杀了他,一起拥抱”,为团队合作而战。
在实战战场上,只有这样的想法才是最可靠的。即使在“虚弱”的宋朝,经过严格训练的禁军仍然可以在“唐河之战”、“徐河之战”等大战中以少胜多,在“唐河之战”、“徐河之战”等大战中多次击败辽国精英。戚继光强调“开大阵”的戚家军,在碾压东南日本海盗的同时,以娴熟的战术配合,再次痛击北方鞑靼人,多次以悬殊的交换比杀出爽朗的胜利。与此同时,与戚继光同名的俞大猷,凭借多兵种的密切配合,在安银堡击败了数倍于自己的鞑靼骑兵。
这些胜利取决于整体合作。至于依靠“武术大师”来提高士兵的战斗力,武术小说中经常出现。
[img]570564[/img]
但相比之下,对于带兵的将军来说,个人武艺确实是古代军队制度下“硬核”的考核选拔标准。古代将军和士兵之间的战斗力差距有多大?还是可以先看看宋代的。比如基本的“射箭”,据南宋名将于允文介绍,“士挽弓七斗八斗者”就是优中选优的好兵。但南宋两位名将岳飞和韩世忠都能拉动300斤硬弓。与普通士兵相比,这是绝对优势。除岳飞、韩世忠等特例外,军中普通军官的考核,甚至武将的选拔,武力水平也是绝对的硬杠。如果标准高,可以参加中国传统的“武举”考试。清代武科考试的第二场比赛是“步射”和“技勇”。其中“步射”,要拉“八力”、“十力”、“十二力”三等硬弓,拉满才算合格。“技勇”就是先玩大刀。“考生”可以选择“八十斤”、“百斤”、“百二十斤”三种大刀,既要举起来,又要做出“前后胸舞花”等难度动作。举起石头,
[img]570565[/img]
这些考核都是武将“一力降十会”的硬本事。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知道士兵武力考核的高标准只能作为武将考核的入门标准。为什么要这么高标准?在古代战争条件下,武力高的武将,带兵才足以服众。在残酷的战争中,武将的身先士兵和强大的武力,是军队的“兵胆”。例如,在宋辽徐河之战中,被誉为“黑面大王”的宋军悍将尹继伦率先进入耶律休哥的营地,以勇敢的攻击打败了当时正在吃饭的辽国第一名将军,分分钟崩溃,杀死了著名的“徐河大杰”。武将的武力和勇武是战场上士兵的“定心丸”。
[img]570566[/img]
@ 理论上讲,在古代军队中,带兵将军的武功往往高于士兵。但这种“理论”是建立在一个王朝的军队,训练和选拔都是“正常的”。假如不正常,那就两个说。例如,北宋禁军虽然有严格的训练制度,但在北宋中后期,训练流于形式。宋仁宗年间宋军精锐骑兵,有的连马都不会骑。到了北宋末年,情况就更糟了。金兵南下时,北上抗敌的北宋禁军精锐,很多人上马时紧紧抱着马肚子,一路行军吓得发抖。看到这样的烂兵,也不难理解,大宋怎么会突然得到靖康之耻呢?明末的士兵,也是难以忍受的,明末的英雄卢象升叹了口气,说明末的“精兵”,更不用说日常训练了,因为钱和食物经常被扣除,食物不够。以至于检阅的时候,一阵风吹来,有人“僵而仆人”。这样一支“风一吹就倒”的军队,叫卢象升“见之不觉泪流满面”。打仗?基本上就是找死。
[img]570567[/img]
即使是被称为“无敌”的八旗精英,在不可靠的时候也令人震惊。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前“八旗”非常虚弱。在永安战役中,七名太平军士兵冲锋,数百名旗兵崩溃。在这样一个军事废柴的时代,将军的个人武力不是更绝对的优势吗?真的不是。
比如北宋,靖康之耻前夕,驻守河北要地的禁军将军,基本都是纨绔子弟。平日里武艺稀松,却是饮宴游猎不断。明末萨尔浒大战期间,明军马林部统帅马林是一位精于诗歌和歌赋的文人,也是战场上的第一个逃跑者。崇祯年间,崇祯皇帝全力以赴狠抓武术考试,瞪圆眼睛选了几个好将军,但这个严厉的武术也注入了水。考生已经买了考官。很多人不会拉硬弓,也不会射箭。考试的时候,他们甚至直接把箭插在箭的目标上,这是合格的。
至于晚清太平天国战争和鸦片战争,清军八旗将军也经常逃跑。特别是在太平军北伐中,一些“八旗将军”在战场上掉头跑,甚至化妆成乞丐跑回北京,成为人们街头的笑话。
[img]570568[/img]
在这样的时代,将军和士兵谁更强大?这件事只能说是“比烂”。如果你理解这样的“比烂”,你就会理解许多朝代和末路时代发人深省的悲剧。
图片来自网络
古代将军的实力是什么? 对抗普通士兵真的像切瓜切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