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悬棺之谜 ,
悬棺是古代一种奇特的葬俗。葬址一般选在临江面水的高崖绝壁上,人在崖下可见棺材,“地仙之宅,半崖有数千个悬棺”,因此得名悬棺。悬棺葬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丧葬形式,分布在四川、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福建、台湾等13个省区。目前,悬棺分布最集中的地方是四川省贡县洛表乡和曹营乡。到目前为止,悬崖上还有250多个棺材。
斗转星移,天空浩瀚。一直悬在悬崖上的棕色木棺就像一个发人深省的感叹号,吸引了无数人绞尽脑汁思考:这些重达数百公斤的悬棺离地面高度一般为50或60米甚至数百米,有的放置斜度接近甚至超过90度;奇怪的是,几乎所有的悬棺都被放置在水流湍急、几乎无法攀爬的危险绝壁上。
[img]568656[/img]
更不用说把棺材抬起来放好了,空手爬上去是不可思议的。这些棺材总是像一个谜一样萦绕在人们的脑海里:为什么古人把棺材挂在悬崖上?重达数百公斤的悬棺是如何放置在水流湍急的悬崖上的?
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先来研究一下悬棺埋葬的安置方法。悬棺埋葬有三种悬挂方式:一种是木桩式,在悬崖凹入可避风处,凿孔插桩,架棺在上;二是凿岩,凿岩为穴,放棺在里面;三是自然洞穴式,利用岩壁的自然缝隙或洞穴将棺材放在里面。据《稽神记》记载:“建州武夷山,或风雨之夜,闻人马笛管之声,及明,悬崖上有棺材。南朝人顾野王称武夷山悬棺墓为“地仙之宅”。
当地人也称悬棺为“仙人埋骨”。因此,武夷山的一些洞穴被称为仙机洞、升真洞和换骨岩。说悬棺是神仙所做的,自然是不可信的,但这些说法流传已久,足以说明悬棺埋法的奇迹。
在唐张的《朝野》中,曾记有古人在临江高山半山腰间挖石穴埋死者的情况。方法是把绳子从山顶上挂下棺材。1978年,福建省博物馆用这种方法从山顶上放下滑轮,从武夷山白岩洞取下一个完整的船棺。今天人们实践的悬挂棺材的方法并不能解决古人悬挂棺材过程中的所有细节。在悬崖上凿孔,打入木桩,搁置棺材。如何将棺材钩拉到预定位置?难以想象。
也有人参照东南亚古代居民埋瓮棺的方法,提出了一个想法:依靠绳索、梯子等攀爬工具,将尸体、板材、殉葬物品、棺材制作工具一一包裹,用个人力量运送到选定的洞穴,然后将棺材制作成现场埋葬。
还有一种说法是:先把棺材搬到悬崖顶上,或者把它凿成棺材。然后,把一个熟练的打桩工绑起来,放在悬棺的位置,打孔,画岩画,放在桩头上。最后,把凿好的棺材从悬崖顶上绑起来,放在打桩头的位置。第三步是把尸体挂起来,放进棺材里。第四步是挂上盖板,关上棺材,把放棺材的人拉到悬崖顶上,一个悬棺就放好了。
[img]568657[/img]
类似的说法是,悬棺应该是古代人在山顶上使用多个滑轮。首先,将人系在从山顶到悬崖有洞的位置或位置上,然后做好接棺的辅助工作。然后把棺材挂下来。棺材里还有几根牵引绳。牵引绳由洞里的人用钩子钩住,然后由洞里的人一起拖进洞里。仪式结束后,洞内的人被多个滑轮绞上山顶。这项工作需要大量的绳索和滑轮,这是一项由多个滑轮机械运动的活动。
另一种说法是,古人把棺材放在悬崖上的栈道上。经过反复调查,研究人员发现悬棺附近的悬崖上经常有一些桩孔遗迹。@ 悬棺周围的悬崖上发现了许多排列有序的桩孔遗迹,尤其是没有突出岩石作为护罩的地方。因此,有人猜测,工匠们可能会先把绳子绑在山顶上吊到山腰,钻孔和安装木桩,然后用原来的滑轮把绑在绳子上的棺材放下,用长长的楠竹枝把棺材放在外面,以免被石头碰到。这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清徐志曾在《东还纪程》中记载,湖南常德元江流域有一个“倒水岩,所有的石头都在水边,蜿蜒而广阔”。墙上凿了十个洞,下面有一个绝望的山谷。其中一个洞穴里藏着五个棺材,“旧传为沉香棺材”。如果理解为沉香木,它的重量自然太普通了。这么重的东西,是怎么把它抬进壁穴的?许志曾向当地人请教,当地人只能提供祖先的传说,据说是在元江涨水时由“健鬼引而上”。
这是真的,还有一种方法可以把棺材从山顶上吊起来:也就是说,用水位提高,用船棺运进预先乐观的天然洞穴或人工凿成的悬崖窦。水位降低后,石壁悬棺下有一道奇特的景观。随着三峡大坝的建设,这一观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即古人利用雨季提高水位,用船棺将其运入预选洞穴。水位降低后,棺材留在悬崖上。
中国的悬棺葬遗物大多以山临水为选址共性,有两三千年的历史(最新也在400年以上)。在这几千年里,河流和地貌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福建武夷山的九曲溪、江西贵溪县仙岩的信江支流上的清河两岸的石墙,在两三千年内经历了河床的冲刷和侵蚀。在长期自然力的作用下,完全有可能降低河流水位,所以当时放置棺材的高度不会像现在看到的那么高。
死者已经死了。无论各种猜测如何,总有许多难以解释的问题。只有恢复到古人的生活环境和民族地区独特的文化习俗,我们才能最终解决如何埋葬棺材的谜。在今天的情况下,推测古人的事情,不可避免地会有闭门造车、寻找鱼的困惑。
千古悬棺之谜简介 悬棺是怎么放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