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坑杀活埋的读者,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
引言
《凉州曲》有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多少人回?“在战场上,葡萄酒夜光杯是幻影,残酷和英雄是真正的现实。古往今来,哪场战争的代价不是血雨山河,也不是白骨累累?更何况是成千上万的士兵,甚至无辜的人都被坑杀了。说到坑杀,大多数人脑海中的第一印象一定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以及坑杀40万战俘的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的结局非常血腥,《史记》记载:“是勒索而杀之”。这场战争的教练是常胜将军白起,他为秦大统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什么样的人也是白起?据《战国策》记载,公元前262年,白起率领秦军与赵军在上党决战,秦军大胜,收45万战俘,全坑杀。而这场战争,也让白起成为了一个令敌人失望的人物,从那时起,战斗都是不可战胜的,但也在促进秦统一世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img]567060[/img]
▲白起剧照
01
历史上,使用“坑杀”策略的战役并不少见。然而,古代战争中的“坑杀”俘虏真的指的是活埋吗?专家说,真相其实更残酷。“坑杀”原作“杀”,“杀”字意为“门楼”,不是我们普遍认为的“挖坑活埋”。那么,如果“杀”不是活埋,那又怎么解释呢?
这可以用以下例子来证明。据《汉书》记载,王莽篡权后,下令处理赵明、刘欣、翟毅、霍鸿等异党,全部“杀”九族。更有甚者,他还下令用厚土掩盖尸体,修建底部面积6英尺、高6英尺的“京观”。之后,在土堆上插上6英尺高的旗杆,标上“反贼鲸蜥蜴”字样,作为对同党和后来者的威胁。
[img]567061[/img]
▲王莽剧照
@ “京观”实际上代表着“京观”。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京就是“人为绝高丘”。"北京是一座高丘,被视为一座城阙,从字面上讲,北京观代表着一座高大的门楼。江淹的《齐太祖高皇帝的故事》有句话:“聚甲如陵,献俘为观。“观”之一,就是京观。从上下文可以看出,这里的“京观”绝不是亭台楼阁,而是俘虏堆积而成的类似“京观”的存在。明朝的一位作家张岱也记载了这一点。他在《夜航船》中说,古人杀死敌人后,经常用黄土覆盖尸体,堆成门楼般的建筑。
02
被杀敌人的尸体堆积成山,一层被黄土覆盖,尸体的数量直接决定了景观的高度。白起建造的景观是数十万士兵的尸体,可以想象对敌人的威慑。
[img]567062[/img]
▲“京观”示意图
除了白起在长平战争中堆积京观外,唐朝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据《旧唐书》记载,“贞观两年,突厥颉利可汗,建武派使祝贺,并上封域图。五年来,帝诏广州司马长师临葬隋士战,摧毁了高丽所立的京观。”由此可见,“建京观”是古人常用的震慑敌人的伎俩。
03
例如,晋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击败了楚庄王,在楚臣的建议下,楚庄王杀死了晋国士兵,建立了京观,以威慑其他国家。还有官渡之战,曹操和袁绍决战,曹操险胜,杀死了袁军战俘。据《晋书记》报道,在十六朝动荡时期,“杀戮”案件尤其多种多样: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石勒击败晋军,在武德“坑降卒万余”。前赵国刘聪为镇压平阳贵族,坑杀了1500多人,晋建兴五年(公元317年)。
[img]567063[/img]
▲古代战争画像
坑杀似乎已经成为士兵和统治者的常用手段,无论是征服武力还是控制思想,为了发挥绝对的威慑作用,甚至毫不犹豫地坑杀手无力绑鸡的儒生。直到明朝,这种方法仍然很有效。永乐年间,明军前往安南,胜利后将敌人建成京观;明朝嘉靖年间,日本海盗入侵中国,被明军撤退,尸体建成京观。
[img]567064[/img]
▲倭寇剧照
结语
历史的车轮在不断前进,时代的人物和遗址已经被消灭为尘埃,北京的历史遗迹也没有保留下来。然而,这是那个时代的深刻印记,也是对当今世界的警告。和平来之不易,没有经历过火焰和烟雾,如何知道和平是宝贵的。
参考资料:
《凉州曲》
《战国策》
古坑杀是活埋吗? 事实上,真相更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