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政权
吴国在三国时期总是受到批评,在面对曹魏政权时总是显得“软弱”,与蜀国的表现相去甚远。
就人才而言,吴国前有周瑜、张昭,后来有吕蒙、鲁迅等著名大臣和将军。就领土而言,吴国的势力范围远远大于蜀国,而且相对富裕。然而,在对魏政权的战斗中,吴国的表现并不令人满意。他偶尔赢得战争,没有进一步扩大成果。他经常选择退伍军人坚持下去。那么,吴国为什么选择一个安全的角落呢?
[img]566037[/img]
东吴政权名不正,言不顺
与其他两个先天的致命劣势相比,东吴也是割据政权,即正统性。持续了400年的大汉在士民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多数人仍然认为衰落的汉朝是正统的。即使割据政权,他们也应该尽最大努力与汉朝“建立关系”。与汉朝的关系越近,政权势力就越合理。
蜀汉政权得到刘备家族身份的祝福。曹魏政权威胁天子本人,而吴栋呢?吴栋什么都没有。孙权名义上仍然是汉朝的封臣,这给吴栋政权的扩张带来了道德问题:人们打着汉朝正统的旗号。你怎么能有理由主动攻击汉朝的封臣呢?
当然,作者并不是说吴国政权不能主动出军,事实上,当吴国有利可图时,但毫不犹豫地出兵,作者想说的是,吴国政权的先天政治劣势,使其未知,即使领土,但消化非常困难。
像陆绩一样,很多人吃东吴的米饭,心里还想着汉朝,死前还自称“有汉志士吴郡陆绩”。这种人心思汉的情况给东吴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它必须始终接近正统。当与蜀国有差距时,孙权不得不接受耻辱性的“大魏吴王”称号。后来,当他与蜀国联盟抗争魏国时,他说魏国“劫持国柄,窃取天位”,然后自称皇帝以维持正统。然而,无论是伟大的吴国王还是后来自称的吴国皇帝,都不足以掩盖吴国政权缺乏正统性的事实。当时,政治中心在北方,吴国政权仍难以接受北方士兵,吴国政权难以向北扩张,从而选择了一个安全的角落。
偏安江东世族的制约
世家大族在东吴有很大的影响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东吴政权的国策。这些家庭相信的不是忠于国家,而是宗族利益第一。面对最真实的宗族利益,他们必须让路才能扩大野心。这一点在鲁迅的陆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鲁迅的祖父陆康死在孙策手中,大部分宗族人也死于孙策。(他们被派去攻击孙策...................70多岁,100多个宗族,饥饿,死者将是一半。《后汉书》)可以说是一种深深的仇恨。
然而,鲁迅不仅为孙权效力,还娶了孙策的女儿。原因是他忠于孙权最符合陆家的利益。为了宗族利益,血海深仇都要靠边站,更别说虚幻的统一目标了。鲁迅将在没有进一步扩大成果的情况下保守退役。一方面,鲁迅谨慎使用军队,另一方面,保持内部稳定更符合宗族利益。一旦军队失败,他们的家庭将遭受厄运。以鲁迅为首的世家大族就是这样一种态度,东吴政权自然很难在军事上扩张。东吴世家的势力太大了,连君主都很难制约。
[img]566038[/img]
孙策在收服太史慈的时候,会解释他是不得不攻打陆康的(孤志在立事,不得不屈服于公路...还是让孤独攻打庐江,事情发生的时候,不得不行动。孙权能打击鲁迅,却无法阻止鲁迅儿子陆抗的得势。原因是世界的力量太强大了。孙策攻打陆康,立即对士人产生了不良影响,直接导致刘友和他分手;孙权遏制了鲁迅,但鲁抗在鲁迅死后直接继承了5000名士兵,仍然是政治名人,而你的孙权却无能为力。
有这种地位的家庭不会和孙权一起冒险。他们想要的是稳定。只要家庭稳定,即使政权发生变化,他们的生活也不会受到影响,就像陆家直到唐朝仍然是一个大家庭一样。
孙权的责任
虽然东吴政权的弱点缺乏正统性和家族制约,但孙权作为一国之首,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以孙权为例。他对军事不利负有很大的责任。一个合肥打了这么多次还是拿不下来,损失惨重。虽然国力真的比不上魏国,但也不会这样。其实古代国力的强弱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一场战争往往能颠倒双方的强弱。飞水之战不就是改变前秦和东晋强弱对比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吗?孙权的军事表现真的很难说。
[img]566039[/img]
当然,你可以说,作为一个君主,你不必有很高的军事水平。重要的是要有统治下属的能力。但孙权的时期是什么时候呢?现在是三脚架战争的时候了。刘备和曹操没有领导军队的优秀军事能力。后来,司马懿和司马昭是统一司马家族的好战斗家。事实上,孙权相对较弱的军事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东吴的发展。
除了缺乏军事,孙权晚年在内政处理上也相当不足。首先,他对储位犹豫不决,导致王子与鲁王作战,鲁迅等大臣死亡;后来,他废除了长大和年轻,导致权臣控制国家政府,互相争斗。因此,皇帝不断变化。最后,残忍的孙浩上台了,吴国的政权也结束了。虽然孙权不能一个人背这个锅,早逝的孙休也有责任,但孙权是始作俑者,仍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当然,孙权不会放弃长大,最后孙浩也会上位,吴国也无法逃脱被孙浩肆虐的命运,但会有更少的血腥斗争,可以保持内部政权的相对稳定,吴国政权可能会继续几十年。
为什么东吴在胜利后没有进一步扩大战果,而是选择了偏安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