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最后一顿饭,人们会想到死囚在死前吃的“斩首餐”。每个朝代都有死囚。这些人有的罪大恶,有的被诬告,但不管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通常在死前吃一顿好饭。事实上,这顿饭也反映了古人对死者的宽容和对生命的尊重,以及“死者为大”的思想。
[img]564526[/img]
对死者的宽容源于古代祖先对生命的重视。当时的医疗水平很差,人们经常看到很多人生病却没有药,也经历了太多的悲欢离合,从而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不难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文情怀逐渐成熟,人们对生命更加敬畏,从三皇五帝的教育和扶持政策到孔子倡导的仁政。封建时代,人们强调皇帝是天,其他都是蚂蚁,这就是所谓的“大仁不仁”。然而,所有杀害无辜生命的王朝和主人往往都没有好的结果。
[img]564527[/img]
历代朝政在判决和执行死刑时都非常谨慎,有严格的审判程序。@ 当地衙门判处罪犯死刑,然后上报档案,由负责国家刑事案件的大理寺和刑事部审查。随后,中央政府从全国各地收集了被判处死刑的罪犯,并将他们编成一本书,送到朝廷上演,交给皇帝批准。最后,当地政府执行了死刑。
从这些复杂的程序中,不难看出,历代统治者对生命充满敬畏,对死刑的执行特别谨慎,包括执行时间。秋天是万物枯萎的季节,被判有罪的囚犯此时应该受到惩罚。首先,这符合当时秋后的问题。第二,他们还等待皇帝的最终裁决,以便给当地政府时间向上级报告,以避免不公平和虚假判决。
[img]564528[/img]
@ 这种谨慎也反映在给死刑犯提供的最后一顿饭中,通常被称为“断头饭”。据史书记载,“杀头饭”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国与国之间为了争夺领土,战争不断,死伤无数。战争结束时,获胜者经常活埋或杀死那些俘虏,以摧毁敌人的剩余力量。基于这种情况,为了安抚士兵及其家人,楚庄王制定了这样一顿斩首餐,让士兵在死前最后一次享受,以免带着遗憾和怨恨死去。这种做法逐渐被其他国家和后来的封建王朝所采用,最终扩展到死囚。
[img]564529[/img]
宋代甚至明确规定最后一餐不得少于5000铜钱。根据当时的市场价格,这顿饭无疑相当豪华。然而,对于大多数死囚来说,即使食物精致豪华,他们也很难有胃口。毕竟,一旦他们看到美味的食物,他们就会知道自己要死了。谁会有心思和胃口享受最后一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断头饭也逐渐改变。明清时期,死刑犯的碗里经常有一块生肉。
[img]564530[/img]
这种奇怪的做法来自民间传说。据说死后,灵魂与身体分离,黑白无常将灵魂召唤到冥界。在牛头和马面的保护下,鬼魂在冥界十殿接受了阎罗的审判,然后走上奈何桥,进入了因果轮回的六大门派。除了孟婆,桥上还有一只非常凶猛的狗。一旦灵魂被这只邪恶的狗吞噬,它就不能转世。如果一个人死了,在奈何桥边给狗一块生肉,就不会被它盯上,更容易转世。因此,每当死囚在狱卒送来的“断头饭”上看到一块生肉时,即使很臭,他们也会心存感激。事实上,当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在家里举行葬礼时,他们有时会在棺材上和死者的坟墓前放一块生肉来招待各种各样的神,希望保护死者安息,转世,这实际上是对死者的另一种祝福。
古代断头饭是死囚的最后一餐 为什么古人要在上面放一块生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