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古代通缉令的读者,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违法犯罪在任何时期都是不可避免的。现在有高超的刑侦技术,罪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判断。但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我们该怎么办呢?很多电视剧都有这样的情节,在公示栏上贴一张通知,等人提供线索。这种肖像通常需要全城甚至全国通缉。有罪犯的肖像和犯罪都是黑白的,画得很抽象。那么官兵是怎么抓的呢?
[img]561147[/img]
事实上,这幅肖像并不是为了追求图像的一致性,而是为了展示通缉犯的特征。例如,如果一个通缉犯有胡须,脸上有痣或疤痕,他会首先画出这些特征。当他遇到这样一个特征的人时,无论3721,他都会先抓住它并再次审问。即使不是很准确,这种方法也足以缩小嫌疑人的范围。
[img]561148[/img]
而且,古代的交通不如现在方便。们可以去旅行。古人做不到。就连《西游记》中的御弟唐三藏也需要各国的通关文牒才能去西天取经。对城际关卡的调查非常严格。而且古代的人数没有今天多,一个城市的人数基本固定,来外国人很容易被发现。在这种情况下,逃犯不太可能想逃跑。
[img]561149[/img]
与此同时,古代有一种更好的保甲方法。在一个地区划分的地区,有几个人互相认识,互相保证。如果逃犯逃到这里或者是你的保甲人,你不举报,整个地区的人都会被牵连,这也是一种连坐的方式。没有人愿意为别人牺牲自己。这种户籍制度在古代非常实用。尤其是保甲里的人很少,基本没有外人干预。如果陌生人来了,和通缉令上的通缉犯差不多,肯定会被举报,除非落草为寇,否则很难藏起来。
[img]561150[/img]
最重要的是,古代也有“身份证”,当然不叫身份证,叫“路引”。在古代,如果你想走得很远,除了告诉你的父母,你还必须告诉当地政府。当地政府会给你发一份类似介绍信和通讯证的公文。你必须依靠这份公文才能离开家乡。如果没有路引,或者你手中的路引“与实物不符”,就会受到惩罚。当犯罪分子逃跑时,自然不会去官府办理路引自投罗网,他是逃不掉的,自然会被抓到归案。
古代通缉令画像一点都不像 官兵是怎么抓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