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纹身文章,感兴趣的朋友们快来看看吧!
在漂亮的锦织物上加花叫锦上添花,在女孩光滑的额头上贴花母叫流行时尚,那么纹身如何象征丑陋呢?们来谈谈为什么我们害怕看到纹身。
说到纹身,大家肯定都很熟悉。前段时间昆山龙哥的纹身出了风头。但是纹身并不总是烦人的。《水浒传》里很多英雄都是纹身的。花和尚鲁智绰号的由来是他身上有纹身;浪子燕青的“好花绣”让著名妓女李师傅羡慕不已。那么纹身从何而来,是如何演变的呢?这必须从周朝开始。
[img]558996[/img]
事实上,纹身最早被称为纹身,即在身体上刺字。西周时期,纹身的官方说法是“墨刑”,即在人体上刺字,然后涂上墨水(还有其他颜色的颜料),使其成为长期标志。《尚书·吕刑篇》记载“墨惩千”,1000种罪行被墨刑处罚,可见其应用广泛。这反映出当时社会非常重视破坏(包括刺面、断发、漆身等),官员们威慑犯罪。
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身体上的各种图案可能与原始图腾有关,这些做法在中原是不被接受的。当时,为了表现出不与季历竞争的愿望,周王季历的两个兄弟、叔叔和仲雍毫不犹豫地学习了南蛮人的文化身体。也许在人们的观点中,纹身者是野蛮人,不能住在寺庙里。
[img]558997[/img]
秦末九江王英布年轻时因犯罪被判刑,即刺字涂墨。因此,人们改名为英布。英布自嘲地说:“人们给我看,说我受刑后就可以当国王了。”时人嘲笑他。可耻的名字“青布”伴随着英布的一生。直到司马搬到史记,英布的名字仍然被称为“青布”。
墨刑到汉文帝时被废除,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都没有恢复。唐末五代,军阀们为了防止士兵逃跑,捡起墨刑的古老手段,在士兵身上刺字或各种图案。后晋时期,刺字被重新定义为刑罚手段。北宋建国后,也继承了五代的做法,在刑罚中增加了刺配。《水浒传》中反复提到,罪犯被判刺配某地某地,脸上要刺两行字。
[img]558998[/img]
唐代,纹身开始分为刺字和刺图案。刺图案在民间流传。想必人们潜意识里认为被刺的人是强者,于是慢慢接受了这种做法,改头换面,衍生出刺花的习俗。
五代时期,后周开国皇帝郭伟十几岁时脖子上纹了一只飞雀,世人称之为“郭雀儿”。宋太祖、太宗时,有一个姓张的士兵,晚年出家当道士,但早年脖子上刺了很多篆字。人们称他为张花项,而不是道士。还有一个奇人葛清,从头颈以下刺白居易的诗及其画,被称为“白舍人行诗画”。
[img]558999[/img]
然而,将纹身视为美的习俗始终局限于社会底层,官员们从未提倡过。宋朝规定,宗室、官员和僧侣不得刺伤文字和纹身。一些官员犯罪,一般不得对品官施加拐杖和刺面的惩罚。北宋著名将领狄青一生都被高官和贵族鄙视。这种习俗已经持续了近千年。从元明清到现代,纹身从未成为主流审美的组成部分之一。
古代纹身是怎么来的? 狄青因为纹身被鄙视了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