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唐朝当官的读者,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
假如你是唐朝的孩子,科举容易吗?
唐代科举制度逐步完善,大量人才以科举为官,为后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武则天时期的科举盛况曾记录在《大唐新语》中:“则天初革命,大搜遗逸四方之士,应制者向万人。因此,唐代科举制盛况。但即便如此,唐朝中举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大唐前后近三百年,进士开科264次,但总录取人数不到7000人。即使在武则天时期大力发展科举,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中举的人数也只是贞观时期的两倍。可以看出,当时科举考试的难度不亚于今天的高考。事实上,唐代“高考”的难度与当时的选拔制度有很大关系。
[img]560211[/img]
古代科举画像
与唐代考试项目有关
唐代的考试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制科是皇帝临时下令举行的考试,称为制科。常科每年固定举行,考试项目50多种。@ 武则天时期,除了文举,还增加了武举。虽然考试科目那么多,但是录取率很低。常科最难考秀才,唐太宗时期没有秀才。后来唐朝的秀才被废弃了。
唐代考试项目多,考试范围广,从经文到时事政治,从历史法到民生,从文学到计算等,不仅考儒家,还考道家。不像明清时期只考八股文,内容只从四书五经中出来。唐代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很广,自然考试的难度也在无形中增加。梁朝昭明王子编的《文选》常被视为考试内容之一。杜甫曾说过“文选烂,秀才半”。
[img]560212[/img]
杜甫画像
除考试成绩外,还应考虑考试成绩
考官的评价。在科举考试前后,考生必须提交“名称”。考官对考生的偏好可以说决定了考生考试的命运。著名的“最近的试验”“化妆后低声问丈夫,画眉深度”是询问考官的偏好。武则天增加了宫殿考试,皇帝亲自考虑考生。
诗歌的质量。有人曾经说过,唐朝是用诗歌来选择官员的。这并不都是错的。在唐太宗时期,唐高宗李志认为这种选择太死板,不能真正考虑考生的实力,所以增加了诗歌考试的方式。如果一个考生,但其他考试都很好,就没有办法参加考试。
出身。虽然世界可以报名参加唐代考试,但在当时的农业社会,学者、农业、工商和商业。学者和农民是最受欢迎的。商人没有资格参加考试。还有官员(衙门办事员、警察、执行刑罚的人等。)、和尚、道士、流放犯罪的人都不能参加科举。
外表。即使一个人有天赋,如果他的外表太丑,他也不能被录用。其次,还有四个选择标准:第一,看人的体格和外表;第二,听人的语言回答;第三,看人字写得怎么样;第四,看人的文章是否流畅。此外,这取决于人们的性格。如果道德不合格,四个标准就不能满足。
[img]560213[/img]
白居易画像
科举考试的弊端
推荐人的身份直接影响考试成绩。当时,一种“行卷”的探路方式在考生中很流行。所谓“行卷”,就是考生编辑整理自己的文章,选择自豪的代表作,向北京师傅的权贵推荐,权贵推荐给考官,让考生更容易通过考试。白居易曾经受到过“行卷”的好处。但考生的排名往往是根据权贵的身份来确定的。据说王维曾在太平公主的宴会上为了考第一名而装作演员,推荐自己的作品。读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后,太平公主立即找到考官,将原定的张九皋改为王维。这一举措足以看出科举考试的弊端。
[img]560214[/img]
王维画像
推荐制度的局限性。当时,当地官员需要推荐候选人参加考试,这导致了人才的遗漏。当地官员推荐候选人参加考试。如果被推荐的候选人中没有一人,官员将受到惩罚,导致被推荐候选人数量显著减少。虽然武则天后来允许自我推荐,但为了避免有才华的人的遗漏。然而,这种推荐制度仍然存在很大的缺点。
[img]560215[/img]
武则天画像
@ 可以看出,在唐代参加科举考试比今天的高考更困难。此外,由于唐代科举制度的不完善,贫困学生通过科举考试更难进入朝鲜。然而,受当时科举制度的影响,唐代文化进入了“黄金时代”。许多学者脱颖而出,为古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唐朝科举有多难 除考试成绩外,还应考虑考试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