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非常重视“坟墓”的保护,这是封建社会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古人重视坟墓保护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反映了古人迷信的生死观和强烈的“礼仪”概念。社会背景主要有三个方面:
[img]558733[/img]
(一)古人的生死观
在古代社会,人们心中有一种“灵魂不朽”的观念。他们认为,人死后,灵魂并没有消失,而是继续生活在“地下世界”。因此,在古代,坟墓也被称为“阴宅”。因此,古人“事死如事生”。保护死者的坟墓完好不仅是对死者的尊重,也是对生者的极大安慰。如果死者不受干扰,生者也可以获得和平。
(二)古人的孝道观
儒家思想长期以来一直占据着古代社会的主导和统治地位。其中,儒家“谨慎追求远方”的孝道观深深扎根于每个人的心中,这就要求对生命的尊重和死亡的尊重。保护死者的坟墓不受干扰是对死者继续谦卑和年轻的孝道,这也反映了强烈的家庭主义传统。祖坟的和平也可以祝福子孙后代生活的繁荣。
(三)提倡统治者
统治者用儒家思想统治国家和人民。封建王朝重视和倡导坟墓保护,是对儒家孝道观念的最佳诠释。如果每个人都能坚持孝道,整个家庭就会稳定下来,对国家就会“忠诚”。统治者利用儒家思想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国家的长期稳定。
因此,保护祖先的坟墓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社会传统,与人性有关,与个人、社会甚至整个国家密切相关。
[img]558734[/img]
清代以前的“发冢”行为
保护坟墓历史悠久的古代文化传统,但相反,“墓葬”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社会现象,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历史书中记载了“墓葬”现象。
汉朝至五代十国时期的“发冢”行为
早在《史记》中就有关于“发冢”的记载:“掘冢,奸事也是。“汉书中还有“发冢”的记载:王莽为皇帝和皇后哀悼,命令她自杀。“发掘皇帝的祖母傅太后和母丁太后陵墓”,并用平民仪式埋葬。《后汉书》中关于督邮张俭“发冢”的记载:“建宁二年(169),丧母归家,大起坟墓。督邮张俭因举奏贪婪奢纵,又豫作寿冢,石棺双阙,高阳百尺,破人居室,发掘坟墓。“宦官侯览利用自己的权力,为普通人建造了私人住宅。为了给母亲建寿冢,他甚至肆无忌惮地发掘坟墓,并被监督邮件节俭。《三国志》记载:“初平元年(190)二月,(董卓)是迁徙天子都长安。焚烧洛阳宫,挖掘陵墓,取宝。"董卓进入洛阳后,挖掘坟墓以获取宝藏。
[img]558735[/img]
《晋书》中有一个死而复生的“发冢”故事:“(魏)明帝太和三年(229),曹休部曲丘奚农女死而复生。又有开周世冢,要殉葬女子,几天而有气,几个月来,郭太后爱养。还有,太原人发冢破棺,棺材里有一个一辈子的女人,问她的本事,不知道,视她的墓木,可以三十岁。“宋书”关于“发冢”的记载也非常生动:“晋惠帝世,杜锡家葬,而丫鬟却不能出错。十多年后,开冢埋葬,而丫鬟尚生。从头到尾,有一瞬渐觉。问一下,自称是一次又一次宿耳。年十五六,开冢更生,犹十五六也被埋葬。嫁之有子。这里关于“发冢”的记载有很强的传奇色彩。
[img]558736[/img]
《陈书》还出现了“埋葬发掘、毒流泉、复仇僵尸、无视彝宪”的“墓”现象,即“出卖居民、盗墓、流毒深入泉水土壤、亵渎僵尸、完全无视王法”的混乱现象。在《魏书》中,刘曜向西与张骏勾结,南方臣服于仇池,军国主义,再也没有安宁。还征用了600万人力,为他的父亲和妻子建造了两座坟墓,下面是三泉,上面高达100英尺,建造了一个基石基础,周长二里,“挖掘了数千座古墓”。《周书》中的博陵县公贺兰祥“见有发掘古墓、暴露骨头的人”,于是命令当地官员收集尸骨重新埋葬,当天下了及时雨。今年大丰收。“州境先多古墓,其俗易行发掘,至遂息。“南史”有太守玄象“发冢”的记载:“玄谟从弟玄象,位下邳太守。好发冢,地无完棺。”
为什么古人如此重视坟墓 什么是古代的发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