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玻璃器皿已经成为普通人生活中最常见的日常必需品。但你知道吗?正是这种普通的“玻璃”在清朝,但最好的“婴儿”,普通人真的负担不起。
玻璃是古埃及人在大约4000年前发明的。到古罗马时期,罗马人制作的彩色玻璃通过印度传入东方。秦汉古籍中常见的“壁流离”或“流离”是梵文玻璃的早期音译。自西汉“玻璃矛”以来,“中国琉璃便宜”,有琉璃作坊,但琉璃的制作方法很快就消失了。隋朝工匠何稠不得不用绿瓷作为替代品。这是后来用作建筑材料的“琉璃”的起源,但实际上与玻璃无关。
[img]559564[/img]
中国元、明、清玻璃生产更受欢迎,康熙皇宫玻璃厂,集中在山东燕神镇和广州优秀工匠,利用西方传教士和技术人员,引进西欧玻璃制造技术,创造了大量的新玻璃品种,但其质量远非西方玻璃,透光率不在同一水平。
可以说,高透明玻璃最初是在清朝通过西方传播到中国的。在此之前,清朝的普通人和皇宫贵族都没有使用过如此晶莹剔透的物品。最多的是琉璃、陶瓷和铜器,即使是最接近玻璃特性的铅钡玻璃也不透明。自从西方人把这种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能让光穿透器皿的神奇物品带入中国后,中国的清朝就开始掀起了对玻璃器皿的热烈追求。
[img]559565[/img]
刚引进时,清代还没有完全掌握玻璃器皿的制造工艺,@ 之后,许多玻璃物品从西方漂洋过海。这使它更加珍贵。一般来说,家庭只能看到它。只有宫殿或杰出的贵族才能得到五颜六色的玻璃器皿。此外,其中许多用于装饰房屋,不像现代人用于吃饭或家庭。
渐渐地,谁拥有玻璃制品,谁优越,是否拥有玻璃制品已成为区分社会水平的象征。可以说,这个小物件给清朝的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怀旧和渴望。
古籍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当时的人们是多么喜欢这种难得的奢侈品。中国四大名称中的《红楼梦》多次提及和描述玻璃器皿。可见,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显赫的家庭会把玻璃器皿作为重要的家具物品。其中一张照片讲述了贾蓉跑到王熙凤那里取悦一位有身份的客人的故事。她的目的是借一个玻璃炕屏冲洗门面。
[img]559566[/img]
清末作家刘娥的代表作《老游残记》还强调了房子里有玻璃饰品的画面:“四面八方的玻璃饰品和佛柜放在一起,玻璃饰品的边缘镶嵌着高丽的白纸。”要知道,古代大家庭非常重视佛教,非常讲究佛教。然而,他们把玻璃器皿和佛柜放在一起,这表明他们当时是多么尊重玻璃器皿。
这种崇拜不仅在普通人中很受欢迎,而且在宫殿里也很受欢迎。清朝皇帝使用的日常必需品,如笔架、茶杯、珠子和鼻烟壶,都有许多不同形式和颜色的玻璃产品,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的中国传统节日或祭祀中。可以看出,皇室对玻璃器皿的热爱并不少于民间啊!
[img]559567[/img]
可以说,玻璃器皿已经成为清代的奢侈品,不仅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而且在前朝政治中,玻璃已经融入到阶级等级的划分中。比如雍正时期,不同的玻璃饰品颜色和成分象征着前朝大臣从三品到六品官员的不同官职和水平。三品大臣戴蓝色玻璃,中间有小红宝石;四品大臣戴青金石玻璃,中间有小蓝宝石;水晶石或白色玻璃,中间饰品是小蓝宝石,五品大臣;白色玻璃,六品大臣中间有小蓝宝石...
...
可见,用玻璃来区分封建制度下森严的等级制度,这也说明了玻璃对清代的重要性和珍贵性。
[img]559568[/img]
鉴于对玻璃器皿的尊重,这种物质也被应用到清代的外交过程中。乾隆时期,在欢迎朝鲜王室大使时,他给了一个玻璃器皿来代表清朝对朝鲜的友好。如果你把它放在现在,即使两个家庭赠送一个玻璃器皿,他们也会感到有点破旧。如果你给外交大使一个玻璃器皿,更不用说两国之间的双重关系将被切断,它会让人们感到被鄙视,并在几分钟内为你丢脸。
在清朝的文学领域,一些文人也喜欢玻璃器皿。玻璃器皿用于笔、墨、纸、砚、经书如意等。可以说,在这些文人眼里,玻璃器皿制作的笔、墨、纸、砚绝对是“高大”的象征,更不用说谁的诗了。如果有一套闪亮的玻璃用品,肯定会先被高估,觉得这个人一定是一个优雅的人。
[img]559569[/img]
如今,玻璃器皿随处可见,价格也差得多。大多数玻璃容器都是批量生产的,@ 玻璃器皿不再是奢侈品,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用品。在清朝,这种婴儿被各种各样的热炒,主要原因是“稀有的东西很贵”,都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科学进步对社会有多重要。
如果我们已经熟练掌握了清代制作玻璃器皿的过程,我们还能让这种西洋货感到困惑吗?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玻璃器》、古代玻璃有多珍贵?』
古玻璃有多贵? 谁有玻璃,谁就高人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