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作为传统的国粹,具有惊人的意境美,多用于山水、花鸟,体现了古人与自然、社会相关的哲学、宗教、政治等问题。
然而,在现实主义方面,与西方油画相比,中国画显然有点差。因此,我们过去看到的许多皇帝几乎都是从一个模型中反映出来的。例如,网民们发现秦始皇、汉光武帝、诸葛亮、唐玄宗和颜真卿的肖像都是一个人。
[img]547466[/img]
至于皇帝画像中最有特色的,恐怕属于朱元璋的长脸。然而,根据历史资料,朱元璋的鞋拔子脸直到明末才开始出现,也就是说,画家从未见过皇帝长什么样。
因此,下一个问题诞生了。既然皇帝是这样画的,就更不用说古代的通缉令了。在影视剧中,抽象的通缉令不禁让人觉得可笑。政府是如何用通缉令抓住犯人的?
[img]547467[/img]
事实上,通过学者的分析,肖像只是一种装饰。一个叫林附祖的人很容易解释这一观点。宋末,元军南侵,文天祥在南方兴起义兵,但寡不敌众,屡战屡败,只能多次转移。当福州的学者林附祖计划投靠义军时,他在无锡被几名元兵抓住,根据通缉令,他没有说林附祖是文天祥。林附祖花了很长时间来解释他的身份,自由投靠义军后,他把这句话告诉了文天祥,其实两人完全不同,文天祥也觉得很有意思,于是写了一首诗:
画影图形正在捕风,书生薄命入置。
胡儿就像冬烘眼,错认颜标为鲁公。
[img]547468[/img]
这也很容易解释肖像在通缉令中的困境,因为这是10000个紧急情报,迅速分发到各州县,此外,没有打印机,至于绘画大师,我当然没有见过嫌疑人,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可以有多少真实性不难想象。
因此,通缉令最重要的部分是内容。1974年,考古学家在甘薯肩水金关出土的《甘露二年丞相御史书》是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最早的通缉令。
[img]547469[/img]
搜索通缉令的对象是一名涉及广陵王刘胥诅咒案的政府侍女,被称为局外人。通缉令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介绍了通缉犯的年龄和外貌。里面提到:“中、黄、小头、黑发、隋(椭)面、拘颐、常戚额,如转身、身材矮小、托瘦。”可以说,短短几句话,就把一个人的外貌从性格描写得淋漓尽致。
后半部分具体介绍了通缉令的传播,最后层层叠加到肩水金关。
[img]547470[/img]
另一个能保证通缉令抓犯的条件是古代严格的保甲制度。这种军事户籍管理制度可以及时保证陌生人的调查,以户为单位,设户长;十户为甲,甲长为甲,十甲为保,保长为甲。
明代《六十种曲赠书记》中的一个片段,说明了通缉犯的“困境”:“老奴走到小区,看到噪音和拥挤。他们都在那里看什么榜文。老奴也在人群中看到,原来官员和老奴都在画图,到处张贴。还有十张牌,五张牌,一天一天查。不要举首,一起犯罪。我们怎么能逃跑?”所以,不要太拘泥于通缉令的印象!
为什么古代通缉令总能抓到犯人? 画像不是重点,文字是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