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历史上,我们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瘟疫,包括困扰欧洲数百年的黑死病、震惊世界的西班牙流感和几乎灭绝的印第安人。
[img]548012[/img]
古人遇到严重疫情会怎么做?
先不说外国的严重疫情,就我们古代而言,古人在控制疫情方面还是很积极的。
首先是救治
当古人遇到疫情时,由于当时信息不发达,很难判断疾病的传染性有多高。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治疗它。
医生张仲景目睹了疫情的发生。当他在南阳当官回来时,他看到数百名同族人死了三分之二。有些人发高烧,脸红,汗流浃背,打开被子时特别害怕风;有些人没有汗,但他们特别害怕寒冷。对于不同的患者,张仲景开了不同的处方进行治疗。后来,他还将这些处方写入了著名的《伤寒杂病论》。
[img]548013[/img]
明朝也是一个瘟疫频发的朝代。因此,朝廷也为这一流行病做了大量工作。嘉靖时期,如果发生瘟疫,皇帝会命令太医院打开大门,让太医去人民那里看病。这一举动也赢得了人们的心。
嘉靖皇帝不仅要求太医去民间看病,还没有闲着。据《世宗实录》记载,嘉靖皇帝亲自写了药方,制作了《济疫小饮子方》,要求礼部将药方分发给民间。嘉靖24年,皇帝干脆直接在朝天门外施药。
[img]548014[/img]
在清朝,天花像幽灵一样困扰着每个人。康熙在天花后康复了,所以他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他也知道天花的危害。当时,民间有一句谚语:“只有一半的孩子出生了,天花是完整的。”这显示了当时的天花有多严重。
康熙十七年,吴三桂等三藩叛乱。在这个紧急情况下,皇太子胤祯又长了粉刺,这让康熙很焦虑。后来,在康熙的精心护理下,皇太子康复了。康熙奖励了治疗粉刺的知县傅,并将此人的粉刺治疗方法应用于其他王子,取得了非常成功的效果。
[img]548015[/img]
其次是隔离
当古人意识到疾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时,他们也会隔离患者。
西汉时期发生了严重的旱灾,随后是蝗虫爆发,瘟疫猖獗。据《汉书》记载,为了控制瘟疫的蔓延,朝廷免费为患病患者提供药物和治疗,并专门为患病患者安排了空房子。
《汉书·平帝纪》:“民病疫者,舍空居第,为药。”
[img]548016[/img]
东汉时期,汉军西征时,军营发生瘟疫。据《后汉书》记载,所有被感染的士兵都被统一安置在“庵庐”。这个庵庐也相当于现在的隔离所,就是把生病的人和健康的人隔离开来。
清朝时期,由于天花板肆虐,朝廷专门建了一个“避痘所”。然而,这个地方不是为了安置病人,而是为了防止感染,健康的人住在这里。承德避暑胜地是当时皇家用来避痘的地方。
[img]548017[/img]
结束语
由于缺乏发达的网络技术,古人对重大疫情的判断和控制可能有点慢,但针对疫情的措施和现在差不多。当时没有抗生素,也没有病毒病理分析,面对疫情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比如建安二十二年的大瘟疫,建安七子五子死于那一年。曹植在《说疫气》中描述了当时的悲剧:“建安二十二年,流行的是流行的,每个家庭都有僵尸的痛苦,房间里都有哭泣的悲伤。”
[img]548018[/img]
关于建安瘟疫,有人说可能是出血热,也有人说可能是流感,但古人根本不知道这些术语,所以当时史料上没有写哪种疾病。
伴随着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病毒的认识也越来越深,无论是技术手段还是反应速度都比古代先进。
古人在古代瘟疫发生时是如何控制的? 古人是如何自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