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国之间的战争是中国古代战争中不成文的规定,本身并不是强制性的。即使双方的眼睛都是红色的,敌人见面了,也不必轻易打破这个规则。对于战场上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忠诚,不能破坏规则,即使对方不合理,或故意挑起事故,但不切断使者的规则也不容易被打破。
[img]547573[/img]
使者本身就是战争的一部分,是双方谈判的工具。使者也代表了当时朝廷国王的意思,在战争中与对方国家谈判相关事宜。双方应明确战争的地点和时间,并指出战争的方式。使者相当于现在的快递员。他们应该把对方国家的信息带到自己的国家,然后在两国之间传递信息。
春秋时期,据说战争双方都必须保护使者。这是一项规定,所有参与战争的国家都必须遵守,不得违反这一规定。此外,无论使者对战争对手有多仇恨和意见,他们都应该礼貌地对待使者,不要忽视他们。虽然使者代表战国时期,但他在朝廷的地位并不高。他只能算是一名文官。杀了他没有意义。
[img]547574[/img]
但有时有些战争双方不遵守规则,他们认为使者在法庭上没有权力,没有重要性,只是发挥信息的作用,会杀死使者,然后送到另一个国家,以证明他们的紧迫性,这种行为也会激怒战斗,所以战斗不可避免地发生,我们在战场上看到。
根据战场情况,“杀戮”有时会有不同的效果。
耿恭,东汉建伟将军,试过一次。18年8月,北方匈奴围攻疏勒城,耿恭耗尽弹药和食物。匈奴使者建议他投降。因此,耿恭不仅斩首了使节,还公开了他的领导城市。开始烧烤。
[img]547575[/img]
耿恭违反常识斩首匈奴。虽然他激怒了匈奴,吸引了更多的敌人,但他也让守军望而却步。耿恭通过“杀大使”,切断了守军投降的可能性,没有外部增援。因此,即使增加军队,匈奴人仍然无法突破疏勒城的防御者,疏勒城只有几十人。创造了“十三兵回玉门”的战争史奇迹。
俗话说,两国交战不斩使 如果砍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