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生和劫匪,
古代科举考试相当于高考。在交通方面,现在高考比当时的科举考试容易得多。在古代,没有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只能骑马、轿子或步行。
[img]539444[/img]
“久旱逢甘雨,别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古代人生四大喜事。由此可见,在古代,人们非常重视金榜题名,普通人想要获得功名。只有在寒窗苦读十年,才能进入北京参加考试,在名单上提名,取得成功。很多考生千里迢迢去北京参加考试,有的考生距离北京几千英里,有的只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比如迷路,盘缠不够,遇到劫匪等一系列问题,那么,为什么最危险的劫匪不敢抢进北京赶考书生呢?然而,劫匪是如何区分这么多赴京考生的?
[img]539445[/img]
进京赶考的考生已经是举人身份了
古代科举考试一般分为乡镇考试、会议考试、宫殿考试三级。在古代,科举考试必须先通过乡镇考试,才能正式有权参加科举考试。通过乡镇考试,即使有名声,也被称为举人。在全国考生去北京的考试中,一名考生半途而废。因此,当地父母官员的乌纱帽被摘下来,这表明了他们的关注。
[img]539446[/img]
持有进京通行证
明朝时期,科举制度完善。北京考试名单确定后,会有一面特殊的黄旗,上面写着“奉命北京考试”字样,相当于通行证,可以证明考生的身份。考生只需要沿着管道行走,住宿主要是政府驿站,也可以减少与山贼的接触。
[img]539447[/img]
劫匪有江湖道义
一般来说,山贼大多来自贫困家庭,生活所迫,成为一个鲁莽的人。作为穷人,他们自然知道贫困家庭的孩子。在北京参加考试并不容易。他们的劫匪也有规则和底线。他们一般遇到孤儿寡母不抢,和尚道士不抢,清官回乡不抢,科举考子不抢。如果他们抢劫,他们会被看不起,这在江湖上是很有道德的。
[img]539448[/img]
大部分考生出身贫寒
去北京参加考试的考生有富有和贫穷,但大多数都很穷。除了书、换衣服和干粮,银并不多,对劫匪也不太有吸引力。
[img]539449[/img]
强盗害怕报复
去北京赶考都是才华横溢的人,谁也说不出将来谁会走上仕途之路。大多数劫匪主要是抢钱,不会伤害他们的生命。如果被他们抢劫的候选人被列入金榜的头衔,回来结束他们的巢穴,那就更不划算了。从朝廷的重要性来看,会有地方官员照顾这里的考生。一旦考生在当地官员的管辖范围内被劫持,地方官员也会逮捕劫匪,这也是一个窝端的结局。
[img]539450[/img]
然而,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痛苦的候选人,遇到一个没有长眼睛的劫匪,然后一些学者一起去。随着系统的不断完善,抢劫案很少发生。
[img]539451[/img]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在北京参加考试是一项全国性的活动。在国家的重视和地方官员的帮助下,山贼自然不会挑战统治者的权威。从强盗的角度来看,大多数候选人都很穷,没有吸引力。从考生的角度来看,他们是未来的支柱,山贼不敢挑衅。@ 劫匪不会因为后果太严重而抢进北京参加考试。
古代书生进京赶考时, 劫匪为什么不抢劫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