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了解无用书生的事情,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中国文字。同一句话可以有不同的含义,还有很多谐音词、同音词和多义词。这很容易引起误解和误用。如果只挑一两句来解释和使用,往往会断章取义,误解作者的原意,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亵渎。
[img]539426[/img]
现在我们经常听到“百无一用是学者”这句话,很多人用来形容阅读是无用的,但这句话真的是这样吗?如果你不联系上下文阅读,你就无法理解它的意思。这句话来自清代黄景仁的诗《杂感》。整首诗如下:
《杂感》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吹满了悲歌,泥絮沾满了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预言,春鸟秋虫自作声。
这首诗是黄景仁在乾隆三十三年,年仅二十岁时写的。黄景仁很不幸。他的父母年轻时都去世了。虽然他很有才华,很努力,但他在许多科学考试中都失败了。他错过了才华,痛苦和愤怒,喜欢在他的诗中写悲伤的语言,所以他回顾了自己20年的“沮丧,不能通过它”,写了这首诗。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这句话说他没有成为仙佛,只知道如何赋予诗歌和愤怒。诗人只能在深夜独自写诗,表达内心的不公。
[img]539427[/img]
“风吹满了悲伤的歌声,泥絮沾满了薄薄的名声。”诗人就像风中的草,到处飘着,慷慨而悲伤的歌声耗尽了。他觉得自己的诗名,只是像柳絮落在泥里,难以飞,但他的孤独和个性,被一些权贵认为是一个不知道如何举起和不人道的“薄幸福”人。
[img]539428[/img]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最有争议,大意是十个人中有九个可以用白眼相对,最没用的是书生。黄景仁失败太多了。他越想越难过。他读了更多的书,但有什么用呢?这是一句抱怨,也说出了几千年来读者的心声。但这句“百无一用是书生”却被现代许多坚持“读书无用论”的人误读了。他们用这句话来表达阅读是没有用的。你没看过古人写“百无一用是书生”吗?看下一句,就知道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断章取义。
[img]539429[/img]
最后一句话“莫因诗卷愁成预言,春鸟秋虫自作声。“这句话颇有唯物主义精神,古人有“诗预言”之说。如果写诗不吉利,往往会在作者身上得到应验。所以有人劝他不要多说“幽苦语”。黄景仁说他不相信这种迷信。他的诗像春天的鸟鸣,秋天的虫吟,都是天籁之音。他说:不要在诗中表达悲伤已经成为预言。春鸟和秋虫的叫声是自然的产物,它们所代表的不同象征只是人为的附加因素。
[img]539430[/img]
这实际上是一种积极的精神,谁说阅读是无用的,文人的性格和宽容不是普通人能学会的。即使物质世界是贫瘠的,精神世界仍然是丰富的。
整首诗看似颓废,其实很潇洒。我们可以看到读者的风格。既然没人欣赏,我就欣赏自己!没人看我写诗,我就自己背!这不仅是一种诉说心中的不公正,也是一种自我安慰。知道了这首诗,读“百无一用是学者”就不会觉得读书没用了。相反,有一种学者自己的骄傲
无用的是书生到底是什么意思? 古代读书人真的没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