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短命王朝,经常被用来贴金,即粮食储量雄厚。就连“隋朝粮食到唐朝还没吃完”的说法也经常被津津乐道:我大隋朝不看短命,只是有钱!
这种说法可靠吗?@ 从技术角度来看,隋朝是中国古代粮食仓储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以考古发掘的隋朝含嘉仓为例,该仓库采用红烧土制成,地窖低壁涂有两毫米防潮层(桐油材料制成),防潮层上覆盖着木板和干草。粮仓的防腐防潮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果从隋末到唐初,这个仓库里的粮食可以食用。
[img]535177[/img]
而这种“唐人吃隋朝粮食”的说法,绝非毫无根据。贞观十一年,唐朝著名大臣马周曾说:“(隋朝)西京府库也是国家用的,至今没有尽头。”隋朝仓库的粮食仅在这个地方就被称为唐朝在“贞观盛世”时期使用。这么奇怪的场景,参考隋朝巅峰时期的“富裕”,必须说只是儿科。
隋文帝统一南北大业后,经过近20年的努力,繁荣的隋朝耕地面积已超过5500万顷。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迅速为这个新兴强国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单看《隋书》中记载的隋阳帝的各种“活动”,往往就是“营费巨亿”。唐代贞观年间,高昌王宇文泰与唐太宗见面,看完“贞观之治”的繁华,却淡淡地吐槽着“非复有隋之比”。你的“盛世”远不如隋阳帝的“大活动”。
[img]535178[/img]
与隋朝杨帝的各种“大活动”相比,隋朝“炫富”更深入人心,是其强大的粮食储量。隋文帝时期以来,隋朝对粮仓进行了大修。隋朝杨帝时期,各种粮仓常见的震撼场面:洛口仓有3000个窖仓,每个窖仓可以装8000块石头。回洛仓“周回十里,穿三百窖”。隋朝北方重要地区到处都是这样的大粮仓。单洛口仓和回洛仓储粮超过2000万石,相当于700年后元朝年粮收入的近两倍。
而且,隋朝鼎盛时期,这种“大块头”粮仓几乎处处都是粮仓。隋朝民间甚至到处都是专门用于荒年自救的义仓,储粮近1000万石。如此“家家户户粮满仓”的盛景,又称“贞观政要”发出感慨:“计天下储积,得五六十年”。甚至几百年后,元朝历史学家马端临也对“五六十年粮食吃不完”的富裕赞叹不已:“古今中国的富人莫如隋”。短命隋朝是后人羡慕的“土豪”。
那么问题来了,“土豪劣绅”到“五六十年粮食吃不完”的隋朝,国家怎么能在不到38年的时间里完成呢?这个经常用来给隋朝“贴金”的粮食问题可以给出一个真正的答案:隋朝有这么多粮食,但人们不能吃。
以理论上最应该用在人民身上的“义仓”储粮为例。这个原本应该让人民“自救”的义仓,在隋文帝时期,以“防止人民浪费”的名义,将其管理权交给了各地的州县(人民之徒,不思长计,轻尔费损,后来无所事事)。隋朝杨帝时期,义仓的粮食被挪用,“自救”几乎是空谈。
对于隋朝的草民来说,那些物资丰富的大型粮仓是遥不可及的。隋朝对仓库管理和粮食使用有严格的法律。这在和平时期是没有问题的,但在非常时期,所谓的“严格管理”已经成为批评人民的借口。
例如,隋朝杨帝与高句丽的战争开始后,隋朝繁重的土地被自然灾害肆虐。虽然主要仓库的粮食储量仍然丰富,但“官员害怕法律,不愿救援”。即使在很多地方,“所有的皮叶都用完了”,也就是说,树皮和树叶被饥饿的人吃光了。当地官员认为,他们应该保持宝贵的粮仓,不要让这种美味的食物被人们带走。大灾时地方官“闭仓不t”的记载,见隋末各种史料。
@ 隋末有一个不可思议的奇怪现象:一方面,隋颉帝的歌舞升平,各种宴会活动让鞠文泰等“游客”眼花缭乱,另一方面,各大仓库“犹大充韧”,富足得让人眼花缭乱;但另一方面,“人民失业”和“无法自给自足”,他们渴望粮食救济。但许多人死后看到的是那些“富有”的粮仓,它们总是被关闭。
如此死握着粮食不放手的做法,也叫隋朝尝到苦果。隋末农民战争爆发时,起义遍布世界各地。见证隋朝“富裕”的地方粮仓给隋朝带来了上帝的帮助:地方反隋军队的重要战略目标是抢夺粮仓:著名的洛口仓和回洛仓已成为瓦岗军的口袋;黎阳仓已成为窦建德的重要家庭背景;永丰仓是唐代高祖李渊获取世界的关键资本。这些“粮满仓”的仓库,不但没有成为隋朝的基石,反而成了亡国的火药桶。
甚至,来自世界各地的反隋军队,一个常见的拉队套路,就是“开仓救饥民”。瓦岗军“开仓资民所取”,罗毅“开仓救穷人”,唐高祖李渊“开仓救饥民”,“人气”迅速聚集——隋朝锁定的粮仓,切断了全世界人民的心。
与这样的场景相比,虽然后人经常谈论马周的一句话“西京府库也是为国家使用的,至今未尽”,但在他的一段讨论中,另一句话更有警示意义:“自古以来,国家的兴衰就不由积累了多少,只在于人民的苦乐。”
无论国家财富有多大,如果不能让人民受益,最终都将是败亡的导火索。
揭秘:隋朝留下的粮食到唐朝真的没吃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