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古代军功,大家都会想到什么?下面介绍一下这个人的历史事迹。
战争,没有不残忍的道理,尤其是古代的冷兵器战争,玩的是心跳,血液喷射,四肢飞翔,胆小真的可能害怕尿湿。战争不仅是矛盾的升级,也是利益的诉求。战争是勇敢者的游戏。如果有战争,就会有流血和死亡,死亡背后也会有军功。《水浒传》中有一个关于军工的描述。如果一个英雄被刺配充军,只要他获得军事功绩,他的生活仍然可以逆转。若军功足够大,则有可能封妻阴子。宋江为什么要招安?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为了给弟弟们一个美好的未来。前途光明的前提是要有军功。如何获得军功?我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杀死更多的敌人。相信看过电影《七剑下天山》的观众对剧中的反派烽火连城印象深刻。
[img]527736[/img]
为了达到上级废武的目的,烽火连城毫不犹豫地杀死不会武功的普通人,然后斩首头颅作为骗取朝廷赏银的凭证。可见,在电影《七剑下天山》中,军功可以通过斩首获得。那么,现实中的军功又是如何体现的呢?答案无疑是杀敌。士兵上战场杀敌是很自然的。在历史典籍中,经常看到某某的战役,斩首多少万,这才是真正的军功。以战国时期法律纪律严明的秦国为例,秦国对军功受赏作出了严格的法律规定。秦律法规定,立军功的,按功劳大小升爵;国君宗族没有军功的,不能进入家族名册;有军功的人享受荣耀,没有军功的人即使有钱也不能显荣。
[img]527737[/img]
《史记商君传》——有军功者,各以率受爵;宗室没有军功理论,不得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富无所芬华。秦商鞅对如何赏罚军功也作了更具体的规定。《商君书镜》——能拿到第一个,赏爵一级,益田一倾,益宅九亩...在战斗中,百将和屯长不得首斩;三十三多首,盈论,百将,屯长给爵一级..可见,在秦国,杀敌首是获得军功和爵位的绝佳途径,正如商鞅自己所说:“富裕的家庭都来自士兵。正是通过这种杀敌首获得军功的方式,秦国才铸就了战无不胜的强大秦军。同时,商鞅为了防止像《七剑下天山》这样冒领军功的发生,做了相关的预防措施。
[img]527738[/img]
具体规定是:战斗结束后,将斩杀一级公示三天,大家无异议后,方可讨论功行奖励。但即使古代对斩敌首级有严格的确认和控制措施,也难免会出现类似《七剑下天山》中的屠杀人民冒领军功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尤为突出。为了骗取朝廷的赏赐,明朝将领竟然杀了冒功,杀了百姓,甚至发展到屠杀战友冒领军功,想起来令人毛骨悚然。获得敌人的第一级有军功,所以战场上的士兵对敌人的尸体有疯狂的爱,有时会抢劫敌人的尸体,自相残杀。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枪夺尸事件,就是针对楚霸王项羽的抢劫。项羽乌江在公元前202年自杀。
为了抢夺项羽的尸体,许多追杀项羽的汉军士兵和将军大举自杀,导致数十人死亡。最后,项羽的头被王毅拿走了,郎中骑着杨喜,骑着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一段肢体。事后,刘邦封侯了五个人。《史记项羽本纪》——王毅取其头..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战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一个部队要想最大限度地保持战斗力,就必须始终保持最佳状态。割敌一级记录军功的方式,显然会浪费士兵多余的体力,缓慢军队的行进速度,非常不利于继续作战。@ 聪明的古人在割首记功的基础上,演变出了割耳、鼻记功的方法。
与第一级相比,耳朵切割更快,携带更方便,非常适合瞬息万变的战场。当然,一个人有两只耳朵,只能选择一只耳朵作为军事凭证。《神雕侠侣》中有一个情节。为了庆祝郭襄的生日,杨过组织人马杀死了3000名蒙古士兵,并将这些士兵的左耳带到郭襄的生日现场,以示凭证。杨过用耳记功的方法。当然,大战会俘获很多敌人,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如果把头或耳朵全部割掉,会很麻烦。屠神白起在秦赵长平战役中俘虏了赵军40万人,其他人白起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活埋。白起这样做,即最大限度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节约自己的粮草,同时也不耽误秦军的机动性,一举多得。
事实上,在古代战争中,杀死敌人的首要任务只是获得军事成就的一种方式。除斩首外,还有很多方法可以夺取军功。比喻攻击敌人堡垒时的第一个登山者(第一个登上城墙的人),然后比喻与敌人对抗时的突破阵型(突破敌人阵型),获得重要信息的等待(古代侦察兵),与敌人内部的顾问分离,欺骗敌人的内应,确保物流食品和草的供应。。。他们将获得军事功绩。@ 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所有因素都有可能给参战士兵带来军事成就,杀死敌人的首要任务只是其中之一。
如何计算古代军功? 割下敌人的头会不会太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