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知道纸上谈兵吗?为您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一定是赵先空谈,然后纸上谈兵。这是中国悠久历史的体现。
[img]528188[/img]
战国时期可能没有纸。造纸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起源不明。西汉时期发现了最早的纸制品。很多人会误以为是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这是错误的。蔡伦在东汉时期只是在造纸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有些人会在这里跳出来。战国时期没有纸,怎么会有“纸上谈兵”的典故?根本没有这样的事吗?甚至有人认为这个成语是用来诽谤赵国的。
[img]528189[/img]
研究历史,不能从现在的角度完全猜测历史。例如,我们认为这本书一定是用纸做的。西汉以后才有纸,自然不可能有书。秦始皇的“烧书坑”和“儒学”不存在吗?用后人创造的文字来研究前人的历史,不是严谨的态度。根据我个人对文本发展的理解,我们今天使用的大部分词汇都来自明清以来的文学。这一时期实际上更接近现在,远离战国时期。许多学生肯定会问,汉字自古以来就不存在,为什么明清时期都会出现?
[img]528190[/img]
会让你给你一个很好的分析。事实上,古代留下的文学名称并不多。这是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客观上没有载体存储大量的人物,另一方面,它是主观的。人为破坏书籍的情况非常严重。为什么客观上没有存储大量词汇的载体?众所周知,用纸作文字的载体是很棒的,但在纸出现之前,竹简是最常用的记录方法。这种方法不仅笨拙,而且难以保存。在古代,我们想出去。远道而来,书都要推车拉,家里几十万字甚至几百万字的藏书累死也搬不完。
[img]528191[/img]
即使在东汉改进造纸术后,这种纸也没有完全投放市场。据估计,东汉制造的纸张与当前计算机中的显卡1080相同。自从我们使用1050以来,已经过去了很多年。可以说,即使在东汉,造纸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成本却极其昂贵。蔡伦本人是太监,朝廷也使用造纸。直到三国时期,人们才以竹简为主要书写材料,直到南北朝。竹简已被纸张完全取代。当然,中晚唐造纸量进步很快,虽然造纸已经定型,但成本还是有点高。过去,罂粟、藤条、桑树等纤维材料主要用于造纸。随着造纸资源的减少,我经常感到焦虑。比如金代有句成语叫“洛阳赐贵”。虽然据说金代作家左思写得很好,但他很有名。“这也说明当时的纸张供应不够。想象一下左思有多有才华,能复制多少纸,能用多少纸。显然,纸太少了。
[img]528192[/img]
中晚唐时期,受纸张短缺的限制,大量使用竹纸,使纸张大量生产。但是,有纸并不意味着文字可以大量传播。在唐朝之前,人们经常使用手稿来保存手稿。事实上,在隋唐实行科举制度之前,全民受教育程度有限,无法复制。因此,唐代发展了刻印,大大提高了文字传播的效率。当然,雕版印刷的成本也很高。的确,当宋代活字印刷流行起来时,文字可以在民间广泛传播。能读懂这本书。客观地说,保存文本并不容易。主观上,书是客体的。纸上没有提到任何东西。然而,在唐宋时期,纸质军事会谈的雏形逐渐出现,但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不是赵国,而是用武吹牛的文人。真的把这四个字放在一起,现在可以追溯的书是清朝的官方形状,有一句话,最近有一个大挑知县,有些话令人窒息,毕竟,学者的观点,都是纸上谈论“官方形状”有一句话,是最近县有一个大采摘,有些词令人窒息,毕竟,学者的意见是纸上谈论。这本书显然是唐宋时期使用的。它指的是学者的意见和纸上关于士兵的讨论。这可能与唐宋以来的语言风格有关。前段时间看了《金瓶梅》,发现它经常用这种类似歇后语的语言。风格更加生动。“千五千”一书是赵括与“论兵”合二为一的。赵括曾被评为“纸上谈兵”,后来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赵括进行了解读。事实上,这是正常的。典故一出现,就不一定成习语。当后人使用它们时,把它们列为典故的来源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img]528193[/img]
我们不仅可以评价赵括在纸上谈兵,还可以评价马苏等人在纸上谈兵。这不是问题。至于一些坚持说实话的人,我们必须说“竹谈兵”、“木头谈兵”。显然,这与这个成语的初衷背道而驰。众所周知,纸上谈兵就是说一个喜欢谈兵而不联系实际的人。赵括就是这样一个只讲理论的人。我们不应该把历史变得太复杂。
只有东汉时期的纸才出现 战国时期赵括是怎么纸上谈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