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节气,被称为亚岁,是古代四时八节非常重要的节日。以冬至为起点,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据有关记载,西汉武帝时期制定了《太初历》。以土圭测日影(平均时间法)为冬至起点,在黄河流域测量日影最长、白天最短(日短至)。所谓“冬至一阳生”,《历义疏》载“冬至十一月中气也,说冬至的人,极也,太阴之气干于阳,太阳之气极其地下,寒气已极,故称冬至”。
[img]525742[/img]
冬至
冬至是阴阳交替的节点,《五经通义》说:冬至阳气萌,阴阳交精,始成万物,气微在下,不能动泄。“尔雅”说:冬天是玄英,一谓宁静。事实上,在古代相关的礼仪和习俗中,它们基本上围绕着“和平”。比如《神农书》说:冬至阴阳合精,天地交让,天为不温,地为不冻,君为不朝,百官为不亲。《五经通义》进一步说“冬至宿兵鼓,商旅不行,君不听政事。王者承天理,所以率天下静而不扰也”。也就是说,所有的军国政事在这一天都停止了,君王从来没有问过政事;从而实现天人合一。
[img]525743[/img]
君王听政
君王和大臣只问政事。冬至该怎么办?第一件事——“与民同乐”,《易通卦验》载着“冬至开始,人主与群臣左右从乐五日,天下之众,也家家从乐五日,迎日至之礼”。君民同乐要有一个理由,那就是朝贺君王。《汉书》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夏至阴气起,君道消,故不贺)”。所谓“日者,阳之精;君者,日之象”,所以君为阳。“历义疏”说“以其阳气乘热,君寿益长,以冬贺也”;沈约“宋书”“冬至朝贺享祭,都像元日之仪”。
[img]525744[/img]
朝贺
第二件事——律吕调阳,观日羲天象。《春秋左传》载“朔旦冬至,历数之初,治历者因此,可明其术数,审别阴阳,叙事训民。凡分开开关,必书云物,为备故也”。也就是说,在4:8,特别是节气起点的冬至,朝廷命令司天监观察“天气色灾(这是云)”,并详细记录,以便提前预防和应对。比如《易通卦》说:“冬至那天,看到云从下往下送迎,来年美丽,人民和,不疾疫;无云送迎,德薄,年恶。因此,云赤者旱,黑者水,白者为兵,黄者有土功,诸从日气送迎其征也”。
[img]525745[/img]
云
设置“天文仪器-日羲、圭表”,确定日影日照是否符合太阳运行规律,以确定明年会发生什么,是否有日食和月食。律吕调阳这件事比较复杂,这里简单的知道就是朝廷征集精通音律历法的专业人才“调五音,正六律,以正德”;其目的是“使社会和谐,改善民俗教育”。本次活动与上述“与民同乐”一起进行。相关典籍介绍如下:
《易通卦验》冬至之日,立八神,树八尺表,日中视其如度,岁美,人和顺;不如度者,岁恶,入水,退则旱,入二寸则月食,入尺则日食。(进,就是长度。),
又说:冬至之初,人主致八能之士,要么调黄钟,要么调六律,要么调五行,要么调日历,要么调阴阳,要么调正德。郑玄注:致八能之士,言选于人,取学者,使之和谐,调和之意。
司马彪的《续汉书》说:天子常以冬夏至日御前殿,合八能之士,陈八音,听乐均,度羲景,候钟律,权土炭,效阴阳。
[img]525746[/img]
日晷
此外,宫廷内部和朝政方面还有一些礼仪要举行。京房《易妖占》说“冬至修宫,封仓库”。《白虎通》载“冬至,广莫风冬至,断其大辟,行刑狱”。《淮南子》载“冬至之日,北宫御女黑,衣黑采,击青石”。根据相关古籍记载,一些大臣在国王决定冬至不问朝政的那天,在北京的官员应该穿黑色衣服;在国王开始听政治的那天,他们应该穿红色衣服的礼仪。《续汉书礼仪志》载“绝日,夜漏未尽五刻,京都百官衣皂,听事之日,百官皆衣江”。
[img]525747[/img]
最后,让我们谈谈古代“冬至与人民和民间有关的文化”。“礼记”“仲冬之月,日短至,阴阳争,众生荡。君子斋戒,处必掩身,身欲宁。去声色,禁欲,安形,事欲静,以阴阳为定”。可简单理解为“斋戒禁欲,保持身心安宁”。古冬至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履长之贺(送长辈鞋袜)。《玉烛宝典》云:阴阳日月,万物之初,律当黄钟,其管最长,因此有履长之贺。而且这样做的原因,《宋书》载着“助养活力的事”。《女仪》说:近古妇女,常以冬至日履袜于叔叔,践长至之义。
古代冬至民间有哪些习俗? 那天朝廷和大臣会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