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吃盐的故事,
引言
俗话说:“菜无盐无味,田无肥不谷”。盐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民生物资和财源。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盐井的发明地,早在《蜀王本纪》中就有记载:“宣帝节穿几十个盐井”。由此可见,盐在一个国家中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只需要几美元就可以买到一包盐,但在古代,盐对许多人来说是一种奢侈。古代的盐和现在的石油一样高价值,官盐的销售必须由朝廷严格控制。一旦发现贩卖私盐的人立即抓获,情节严重的人也可能受到九族的惩罚。有人问,既然古代的盐这么贵,普通人腌咸鱼怎么办?你不能花很多钱买盐,然后低价卖鱼。
[img]526164[/img]
▲官盐票
01
事实上,在清朝之前,中国禁止普通人用盐腌制食物。在古代,腌制产品并不是普通人所有的,尤其是咸鱼,这是普通人买不起的。即使是富人也非常珍惜盐,不敢浪费。因此,如果当时有人能拿出盐来招待客人,这意味着这个家庭不仅热情好客,而且非常富有。
但盐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给沿海地区的渔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渔民靠打鱼为生,而古代交通不如现在便利,物流货运更是无从谈起。所以渔民要想长期保存鱼,除了腌制,只能买私盐。唐代的黄巢起义是由盐商发起的。黄巢原本是一个私人盐贩子。他通过贿赂当地官员走私盐来寻求财富。但由于政府官员的腐败和苛刻,这场起义最终爆发了。
[img]526165[/img]
▲黄巢起义画像
02
历代政府对盐的控制出台了许多政策,但都是治标不治本。直到后来清朝,统治者才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把腌咸鱼用的盐和盐分开。自古以来,我国采用的制盐方法就是海水煮盐,煮出来的盐经加工成细盐,颜色偏白。腌制用的盐巴称为渔盐,不经加工,纯度很低,颜色偏红。这种盐不能直接食用,价格比盐低很多。
虽然这种渔盐不能烹饪,但它比盐更有控制力。为了防止擅自提炼渔盐的销售,政府将根据当地渔民报告的钓鱼数量进行定量销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渔民改善生活条件。
[img]526166[/img]
▲制作渔盐场景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渔民对现状并不满意。为了获得更多的渔盐,他们谎报了钓鱼的数量,以便囤积大量的渔盐,然后出售以牟取暴利。为了防止黄巢事件再次爆发,清政府提出了另一个对策,即让官员派人监督钓鱼的数量,并如实报告,然后发布渔盐。
03
这种方法对当地囤积私盐的盐贩子造成了很大的打击,但一些官员在监管中也发现了私盐的暴利,最终无法抗拒利益的诱惑,不得不视而不见。也许现在的读者不太了解。当时官盐垄断后,承担官盐销售的盐商一职肥差。当时著名的扬商靠垄断官盐,富得流油。乾隆时期的国库税也有一半来自盐税。@ 难怪老百姓即使冒着砍头的风险,也要卖私盐。
[img]526167[/img]
▲清盐商剧照
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几千年来,政府一直在努力控制盐的销售,但结果总是惊人地相似,即官方盐总是被私人盐取代。这不仅是朝代制度的缺点,也是文明滞后的表现。从清末盐的降价可以看出,工业进步在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人们不必担心吃不到盐而没有力气,而是要控制盐的摄入量。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为了保证健康,成年人每天摄入的盐不得超过5克。为了考虑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中国特别增加了1克。但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每天摄入的盐量远远超过了健康标准,正如白居易在《醉酒行》一诗中所说:“一壶未尽的酒,已成三独醉。不要喝得太少,喜极易致。“一切都要把握适度的原则,不要太贪婪。
[img]526168[/img]
▲食盐照片
结语
历史上,盐业一直与国家经济权力挂钩,政府无能为力控制私盐。我只能庆幸我们出生在这个时代,没有担心吃不到盐。
参考资料:
《蜀王本纪》
《醉酒行》
古盐太贵了 普通人怎么腌咸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