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人的防疫,我们可以分为历史阶段。
殷商时期,我们可以看到疫情的早期记录和回避措施。殷墟还发现了完善的下水道,说明城市有公共卫生设施,有利于减少疫情的发生。
周王室定期举行驱逐瘟疫的仪式,并成立了负责处理疫情的官员。《山海经》含有7种治疗瘟疫的药物,如熏草。
[img]520732[/img]
秦汉以后,中医药学趋于成熟。《黄帝内经》有完整的疾病防治理念,建议人们在发病前加强预防,或在发病早期及早治疗,防止治疗后复发。
《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其他中医经典,提供了疾病防治的辨证处方和药物知识。瘟疫在东汉末年肆虐。著名医生张仲景宗族原本有200多人,10年间死亡2/3。他写了《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辨证论治的典范。他强调,医生要有“上以济君亲之病,下以救贫贱之厄”的责任精神,在医学研究中贯彻“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严谨态度,被后人尊为“医圣”。
[img]520733[/img]
晋朝已经形成了制度化的防疫措施。政府规定,朝臣家有病人,感染三人以上的,虽然没有病,但百日内不得入宫。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治瘴气温毒方剂第十五》记载:“如果一个家庭一起吃药,一个地方就不会生病。如果你在这个地方遇到什么,你的愤怒就会消失。”老君神明白散,全方位用药辛辣芳香,可以驱除疫气。
隋代人意识到传染病是一种“暴躁”的疾病,有其特殊的病因。
香药在唐代被广泛用于预防疾病。唐代著名医生孙思邈治疗了600多名被社会歧视的慢性传染病麻风患者,要求医生在治疗患者时“不要瞻前顾后,自担吉凶,珍惜生命”,树立了中医的医德标准,其医德医术深受后人的敬仰,被誉为“药王”。
宋朝注意尽快处理和火化感染死者的尸体。宋朝时期,许多疾病都很流行,政府经常派医生到当地进行药物救济。宋朝设立了安济广场,管理人员有病房和医生,病历记录了患者的康复和死亡。安济广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由政府管理的瘟疫隔离机构
[img]520734[/img]
明代吴也能敏锐地指出“气就是物,物就是气”,病因可能是某种不可见的物质,这是一个非常接近微生物病原学的假说。焚烧苍术净化空气在明代很流行。明朝中期,民间出现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后来,一些外国大使也来学习,并将这项技术带回了欧洲。英国医学家贞纳在此基础上发明了牛痘接种术,为全球消除烈性传染病天花奠定了基础。
清朝宫廷设有“避痘所”隔离感染天花,规定隔离9天后亲属可探视。清朝时期,在苏州、江宁、杭州、上海等地,每一次疫情,村民和慈善机构都会参加救治活动;清代瘟疫学大家辈出,石膏法、皮疹法、清瘟败毒饮料相继发明。
古人面对瘟疫时,古人就会面临瘟疫 一般采用什么样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