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引言:
说到科举制度,大家都会想到状元郎。毫不心虚地说,你可以打包票,每个人都认为一定是“文科举”。事实上,科举制度分为“文科举”和“武科举”,所以问题来了。为什么“武科举”的影响力这么小,中国武术冠军之后的仕途是什么。
“武状元”,你会立刻想到一个帅气的少年形象吗?
然而,几千年来,武科举一直犹豫不决,作为科举制度的附属品存在。
[img]521396[/img]
那么“武状元”和“武举人”的真实状态是什么呢?
702年,武则天上位后,为加强自身统治,广泛选拔人才。因此,武则天模仿科举制度,专门设立了“武科举”。
“武科”几乎没有限制,平民也可以参加。
“武科”分为步射、骑射、马枪、举重、外貌、言语、神采等项目。
这里的“马枪”是指参加武术考试的人立即努力工作。除后三项外,前几项与个人武术密切相关。
想象一下,武科举考场应该和现在的运动会场差不多,接下来的三次考试就像一次入职面试。
[img]521397[/img]
唐代,武术科举的基本素质是以个人武术水平为标准的。因此,参加考试的人员,无论是否有军事才能和指挥能力,至少应该是肌腱和肉。他们看起来很魁梧,一眼就能让士兵敬畏。
然而,在唐代,武官出人头地的方式很多,所以武举取仕的人数很少,最著名的当数郭子仪,成了传奇将领。
宋朝时期,崇文风气盛行,花了很长时间才消除五代武术习俗的影响,所以武科一直封闭,没有开放。
宋仁宗时期,西夏逐渐崛起。几十年后,朝鲜的大多数将军和老臣都去世了。在没有将军可用的情况下,武术科举考试恢复了。
[img]521398[/img]
宋代的武科与唐朝有很大的不同,重点从个人武艺转向“战略”考察。
听起来像宋朝的武科,有点高。
其本质也很简单,就是《孙子兵法》作为经典,让武将像儒生一样死记硬背。
还简化了唐代要求的“步射”等科目。
步射,从唐代的一石到九斗-一石,马射可以从七斗以上变成七斗。
此外,参加宋代武术的人必须得到将军或文官的推荐。也就是说,除非皇帝举行特别选拔,否则普通平民子女根本没有机会。
宋代武将也有很多晋升渠道,如阴补、职业军人等。
[img]521399[/img]
武举出身的将领一般没有作战经验,大部分分配到仓库、税务监管、矿业监管等地。
从这里可以看出,通过武科很难取得成功。
经过宋朝的一番折腾,武科举的发展逐渐畸形。
元朝以阴袭为主,武科举根本没有发展。
直到1493年,沿袭宋朝制度的明朝才正式确定。
在宋代的基础上,专门针对个人的审查增加了“试力”和“技能勇敢”。到明末,朝廷已经岌岌可危,随时可能灭亡。明朝加强了武术科举,开始选拔人员,适者生存那些世袭的军官和士兵。
[img]521400[/img]
在此期间,武术科举已经成为晋升的好方法。如果他有世袭头衔并通过了武术科举考试,他将获得比平时更好的职位,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明朝官兵的质量。
清朝时期,武科举被称为“外试”,先考马射,再考拉弓,玩大刀等步射、技术勇气,最后从策论开始。
与前几个朝代相比,清朝的武术家可以被授予更高的职位,无论他们的头衔和身份如何,只要他们取得优异的成绩。在这种情况下,职业武术家仍然可以脱颖而出,武术科举考试得到了皇帝和大臣的肯定。
[img]521401[/img]
文章总结:
经过几千年的文科举考,饶了一圈,终于回到了“武功”的选拔。科举制度形成后,中国共有777位状元,其中武术状元约200位。清朝占109位,远远少于文学状元。很少有人能成名,名垂千古。
古代武举人中举后 武状元的仕途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