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放灯笼,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是人们为了平安幸福而祈祷的,也是五谷丰收的象征,迎来了丰收年。
[img]512422[/img]
据说三国时期诸葛孔明(即诸葛亮)发明了孔明灯,又称天灯。据说天灯看起来像诸葛孔明头上的帽子。后来,人们称之为孔明灯。当时,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包围在平阳,无法出城求助。于是孔明想出了这个办法。他先计算了风向,然后用纸做了一个纸灯笼,然后把求救信号系在上面。孔明灯飘出城外。发现信号后,诸葛孔明将得救。这就是孔明灯的名字。
[img]512424[/img]
清代道光年间,早些时候的居民从福建省安溪县和惠安县沿基隆河上游游游荡,传入现代天灯的发源地今平溪乡非常寮地区。根据老一辈的叙述,非常辽地区属于山区,山区经常有土匪、强盗、村民逃到山上,直到土匪离开,留在山上通风村民会把天灯作为信号,告诉山区逃生村民山安全,可以上山回家,也用这种方式报告安全。当时上山避难回家的日子正好是农历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节。从那以后,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非常辽的村民都会以放天灯的形式庆祝,并向邻村的村民报告和平。因此,非常辽地区的村民称天灯为“祈福灯”和“平安灯”。
[img]512425[/img]
民间也有这样一种说法,五代,也就是十世纪,有一个叫七娘的女人和丈夫一起去福建地区做一个方架形状的竹坯,然后在方架上贴一层纸,做一个大灯,然后在方架上放一个可以承受东西的底座,放一块可以燃烧的松脂。松脂一点燃,前照灯被松脂燃烧的热气顶慢慢漂浮,用来向战斗中的几名士兵发出联系信号。因此,孔明灯被古今中外学者一致认定为热气球的先驱。
[img]512426[/img]
孔明灯的军事用途一直在使用。宋唐时期,孔明灯在军事领域得到了广泛而熟练的应用。即使在清末,孔明灯也一直被用作将军指挥作战和传递军事信号和情报的重要工具。在当今时代,大多数人用它来祈祷,每个地区的发展习俗都是不同的。在海南,人们习惯于在点燃孔明灯之前写下自己的愿望,把它们放在空中,祈祷梦想成真。在客家,它通常在元宵节燃放,每一盏燃烧的孔明灯都代表着一个即将出生的新生命,也代表着迎接新生命。在傣族,孔明灯是用来表达思念的,把纸钱和要烧给亲人的物品绑在孔明灯上,升上天空,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哀悼。
[img]512427[/img]
虽然到目前为止,每个地区对孔明灯的作用和习俗都有所不同,但它们都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和真诚的祝愿。我们应该尊重传统文化和各地区和民族的习俗!
古代孔明灯是用来做什么的? 祈祷这么简单吗?只是祈祷这么简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