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考作弊,感兴趣的朋友们快来看看吧!
如果有考试,就会有作弊。如今,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可能会理解作弊的方式,但你知道古人是如何作弊的吗?
[img]511852[/img]
科举考试也有很多人作弊,作弊的收入太高,太诱人,就像我们今天的高考一样。作弊的手段有很多,一开始是写在衣服上,后来在毛笔和砚台上写了一个小笔条,和现在的方式有些相似。这些都是初级手段,成功概率很低。考生不知道出什么题目,提前写好的小抄,万一文不对题,一点用都没有,被发现的概率最高。
[img]511853[/img]
于是,有人想出来了冒籍与现代相似的作弊方法高考移民。浙江、江苏的很多人冒充甘肃、四川、云南的籍贯考试,很多人冒充北京籍贯考试。这些地方的录取率很高。甘肃、四川、云南等文化教育落后的地方考生较少,录取名额较多;虽然北京有很多考生,但录取名额更多。同级别的书生,在这些地方很容易考上。朝廷此举的初衷是支持偏远地区的文教事业,兼顾各地的政治平衡,但却为许多人提供了作弊的可能性。当然,政府也不是傻子,严查冒籍行为,通过祖先的坟墓、居住年限等标准来判断考生的籍贯。清末状元张骞冒籍他还因此受到敲诈和质疑。@ 还有买通考官、递条打招呼、找枪手替考的各种作弊手法。这些手段要求更多的人,花更多的钱,更重要的是要有人际关系。贫穷的孩子,甚至大多数普通人的孩子,都不能使用这些手段。由此可见,作弊也有门槛。
[img]511854[/img]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防止作弊呢?第一个是锁在院子里。一旦考官和副考官被任命,他们将立即被关在院子里。考试结果出来前,不得与他人见面,以防止考生通过关系、传记和问候。起初,这是北宋自律清正的官员的自愿行为,后来成为后代考官的惯例。
第二个是糊名。试卷上有考生姓名、籍贯、直系亲属等资料。没有人能看到这些内容。然而,糊名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作弊双方可以同意暗语和标记。
防止作弊的第三种手段是朱墨卷制度。考生原试卷为白纸黑字,称为墨卷。考试结束后,所有原始试卷都用红笔复制,称为朱卷。朱墨卷必须完全相同,错别字、常识错误或变化的痕迹必须完全相同。考官判断朱卷,根据朱卷上的号码判断排名,然后拆除糊名,查看考生的真实信息。这叫朱墨卷制度。
[img]511855[/img]
第四种防止作弊的方法是调查。是校对,检查墨卷、朱卷和整个过程,看看是否有错误。所有的程序都没有问题,最后是列表。有些朝代更加绝望,所有被录取的人都被关进了第二次考试,尽可能地结束了枪手。如果上述所有制度都严格遵守,科举考试就很难成功。
古代科举考试是否作弊? 古人作弊又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