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王隐《蜀记》记载,蜀汉投降时,“领户28万,男女口94万,带甲士兵12万,官员4万,米40多万。”
说明蜀汉还有10万多名士兵,除了诸葛瞻率领的成都机动部队在绵竹被邓艾全歼外,绝大多数部队都成立了。
[img]506394[/img]
当时有人建议刘禅投靠东吴,依靠东吴的部队抵抗魏国。也有人建议刘禅躲在南方南方,将军霍毅在南方还有几万军队可以抵抗魏军。而且现在邓艾的部队不多,真正的军队是钟会带领的,被姜伟拦截在剑阁。
刘禅的儿子北地王刘晨认为,父子俩应该继承刘备的遗产,誓死保卫成都,并在这里与邓艾作战。然而,刘禅并没有听从上述任何建议,而是听从了当时儒家大师乔周的建议,向邓艾投降。
[img]506395[/img]
看到父亲如此“懦弱”,刘晨深感羞辱,于是在祖父刘备的庙前哭了起来,杀了妻儿,然后自杀,发誓不做投降者。
汉晋春秋说:后主将从乔周之策出发,北地王陈怒说: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姬,以见先帝可也。后主不接受,然后送西慢。是日子,陈在昭烈寺哭泣,先杀妻子,再自杀,左右都是泪流满面的人。
刘禅此刻也是骑虎难下。
首先,成都没有能领兵打仗的将军。
其次,主力军是姜维指挥官的大军防守剑阁,南中霍毅军队防备少数民族,永安罗宪军队防备东吴。
成都第一波军队由廖华和张毅率领,北上协助姜伟防守剑阁。第二波军队由诸葛瞻的父子率领,在绵竹与邓艾的战争中被歼灭。城市里很少有留守部队,估计不应超过5000人。
朝中益州的当地人主要是乔周的建议。事实上,这些“当地士族”并不关心统治者姓刘、曹或司马。就像赤壁战争前江东文人投降一样,他们只是想保护自己的家庭利益。即使他们投降,他们也可以成为官员,他们也不愿意抗拒,并建议后主投降。
[img]506396[/img]
我上面提到过,蜀汉投降时剩下的“米四十多万斛”。
你可能对这个数字没有任何概念。我们可以根据邓艾在淮南屯田时的记录来看。
淮上有三千万斛,这是十万之众五年食。《三国志邓艾传》
3000万石斛粮食可供10万军队食用5年。相比之下,1万军队每年需要60万石斛才能吃到粮食。此时,蜀汉只有40万石斛粮食。成都的粮食不应支持留守部队抵抗超过三个月。
说刘禅投降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蜀汉还有余力投降,包括蜀汉官员在内的刘禅还有“筹码”。魏国皇帝或司马昭将优待这些投降者,以安抚蜀汉人民,为东吴树立“榜样”。如果你真的在最后一个士兵失败的时候投降,你就没有“议价能力”。
刘禅看到诸葛总理一生都在努力工作,但他没有恢复中原。此外,在看到姜伟几次惨败后,他已经50多岁了,他对北伐的信念早已丧失。与其冒险,不如投降,做一个安乐公,安度晚年。
这就是为什么蜀汉在还有余力的情况下选择投降。
蜀山当时还有余力。刘禅为什么选择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