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王朝是由中国少数民族鲜卑人拓跋氏建立的正统王朝。北魏开国皇帝拓跋贵于386年建国,最早定都为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后来,他于398年迁都至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
自定都平城前后,拓跋氏脉从北方向京畿道平城附近大规模迁移人口。据魏书记载,从拓跋沂卢定居径北(今雁门关以北)到孝文帝拓跋元宏迁都洛阳,总人口迁移170多年达到18次,总人口迁移100多万。这种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北魏的人口迁移不仅对北魏的统治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促进了各民族人民的相互理解和交流,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同时,通过人口迁移,平城附近的大部分地区得到了发展和利用。在一段时间内,平城已成为中国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虽然中国封建王朝也进行了强制性的人口迁移,但规模不大,一般只是发展荒地和边境。与历代王朝不同,拓跋氏的大规模人口迁移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殊的社会原因。主要原因是其政治因素大于经济因素。
拓跋氏是一个鲜卑族,是继匈奴和乌桓之后在中国北方兴起的少数游牧民族。早在东汉,鲜卑族就与汉族有过接触,曾南下大同地区。西晋时期,一些鲜卑族开始在雁北和大同定居,与晋朝有着友好的交流。
[img]501894[/img]
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当时鲜卑族首领拓跋沂卢应并州刺史刘坤的请求,出兵支援。他两次打破匈奴人刘渊,受到西晋王朝的感谢,并将拓跋沂封为代公。从那以后,鲜卑族占据了雁门关以北的地方。
由于西晋将雁门关以北的地方移交给鲜卑人,他们将居民移交给雁门关以南的地区,导致径北的人口急剧下降,农村荒芜。为了巩固和发展势力,拓跋沂卢必须补充该地区的人口。@ 拓跋沂卢占据径北之地后,首先将10万户鲜卑人移居大同地区。
从史书记载来看,这次人口迁移是拓跋氏雁北、大同地区的第一次人口迁移,也是最大的一次。它在拓跋氏建都平城、统一北方方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在道武帝拓跋贵建都平城之前,考虑到这里人口不繁,提前进行了两次人口迁移。第一次是登国六年(391年),拓跋贵将凉州3000多名匈奴降民迁至马邑(今山西朔州市);第二次是天兴元年(398年)初,拓跋贵攻打后燕后,将山东六州、徒河、高丽民吏、杂夷、百工伎巧十万余人迁往平城。这两次人口迁移为平城地区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img]501895[/img]
拓跋贵建都平城后,进行了15次人口迁移,主要是为了加强统治和经济发展。鲜卑人最初是一个游牧民族。进入中国北方后,他们逐渐接触到了先进的农业文明。为了统一征服后的北方国家,拓跋必须接受该地区的先进生产关系。
因此,拓跋氏将征服的官员、人民和熟练工匠迁移到平城和京畿道,一方面便于控制和统治,防止叛乱;另一方面,发达地区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可以带到京畿道地区发展。这种人口迁移完全是军事掠夺性的,与其他封建王朝使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完全不同。
根据史料记载,少数民族约占这几百万人口的一半以上,主要少数民族有鲜卑、高车、匈奴、丁零、高丽等。
如此多的民族生活在同一个地方,平城地区已成为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连接带。在这里,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大大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他们相互学习和依赖。通过通婚,他们逐渐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揭露北魏人口迁移,北魏历史上发生了多少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