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492842[/img]
纵观历史,许多老皇帝不能继续照顾他们的孩子,所以他们有孤儿。我不知道我是应该为委以重任的大臣感到光荣还是悲伤。我不知道你是否总结了一个特点。在皇帝正式掌权之前,所有被委托孤儿的大臣都有两种状态。第一种状态是一个人主导,每个人都成为他的支持者。在另一种状态下,直接分裂并发动叛乱。
[img]492843[/img]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前皇帝将幼儿托付给大臣,默认对方可以驾驶皇帝的权力。这种权力是至高无上的,没有人能限制任何事情。一旦有人想限制,矛盾就会升级。因此,一方会压倒另一方,导致权力更加集中。
历史上,许多皇帝在临死前都不信任自己支持的继承人,只能把孩子托付给值得信赖的大臣。比如刘备把刘阿斗交给诸葛亮和李燕,曹真和司马懿等等。到了清朝,顺治把皇位给了只有六岁的康熙,但小皇帝还年轻,不得不委托给鳌拜等四位辅政大臣。咸丰皇帝把幼子托付给八位军机大臣,希望他们能帮助皇帝。
[img]492844[/img]
事实上,在古代,托孤事件非常普遍,不是个别事件。老皇帝想在去世前为儿子铺路,建立一个好的领导小组。因此,他会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托孤大臣。这个领导小组包括老皇帝信任的大臣和几个外戚。但愿他们能够相互制约,相互合作,尽最大努力帮助新皇帝。平时老皇帝都很高,但即将死去,只能打感情牌。拉着大臣的手,痛哭流涕,让儿子向叔叔们鞠躬。这意味着要摆脱大家不要有野心,不要篡权。当然,也有人假装慷慨,就像刘备对诸葛亮说:如果我们的儿子不能支持,你就会成为皇帝!
[img]492845[/img]
老皇帝准备托孤,就是接班人太年轻,什么都不懂,也没有能力治理世界。就像刘彻一样,临死前把王位给了八岁的小儿子。为了避免母亲的专权,他直接杀了母亲。随后,小皇帝被托付给霍光、上官杰等人。这一次,托孤很奇怪,刘彻并没有把小皇帝交给丞相等重臣,而是选择了霍光、金日瑞等人。这些人不是朝廷的核心人物。当时霍光只是奉车都尉,金日瑞是徐都尉。这两个人的权力并不大,但都跟着刘彻身边的人,属于老皇帝的亲信。
[img]492846[/img]
然而,这样的孤独候选人也是可以理解的。在汉代,权力最大的是持有兵权的将军和尚书事。霍光在刘彻死后就登上了这个职位。他说了算,自然有资格帮助新皇。看看历史上托孤的例子,事实证明,托孤大臣的结局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好。和诸葛亮一样,为了扶不起阿斗而累死。再想想鳌拜、索尼等辅政大臣,被康熙设计杀死。当然,习惯了辅政大臣,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又有多少人能放下呢?如果皇帝长大后没有及时归还权力,想一直占领,迟早会身首异处。历史上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有多少?为了回报刘备的恩情,没有野心,全心全意协助刘阿斗。可惜刘阿斗根本不是帝王的料子,只是享受荣华富贵,没有任何野心和远见。假如他能聪明一点,估计也不会早早把蜀汉江山扔掉。
古代托孤现象很常见 那么,被托孤大臣的下场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