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准备:古代读书科举,有兴趣的朋友来看看!
古代科举制度打破了家庭对官场的垄断,使无数普通人通过阅读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为了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许多人一辈子都在学习。即使他们多次失败,他们也从未放弃。
那么,科举是古代学者唯一的出路吗?如果他们不参加科举考试,他们还能选择什么生活呢?
[img]492303[/img]
一、当幕僚
参加科举考试的学者希望有一天能被皇帝重用,有机会实现他们的抱负。但如果事实证明他们错过了皇帝,那么成为当地成员的工作人员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工作人员负责提出建议。就像明朝正德时期,宁王朱晨豪听说唐伯虎和文正明的才华,故意招募他们为工作人员。文正明立即拒绝了,唐伯虎认为他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所以他很高兴赴约。
明朝的另一位才华横溢的徐渭精通诗歌、书籍、绘画和军事法律,但他在科举领域屡屡碰壁。后来,直浙总督胡宗宪听说了自己的才华,邀请他作为工作人员入府。徐渭并没有让胡宗宪失望。他在抗日战争中多次提出建议,做出了许多贡献。
在唐伯虎和徐渭之前,还有一位著名的工作人员,那就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李白没有参加科举考试,但他受不了别人的才华。金子总是闪闪发光的。因此,他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但很快就被“还钱”了。后来,“安史之乱”爆发了。此时,南方的永王自尊地支持士兵,并邀请李白担任工作人员。不幸的是,在永王被视为谋反后,李白也参与其中。
[img]492304[/img]
二、卖字画
在古代,学者不屑于从事体力劳动。为了谋生,他们经常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就像唐伯虎一样,他知道宁王实际上是故意谋反的,所以他假装疯狂地卖东西,骗宁王放他走。之后,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开始以卖书画为生,这使他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画家。
在古代,平民中有很多人不识字。除了卖书画,读者还可以给别人写信(家书、情书等)。)、写墓志铭,写春联等等。就像武则天时期的李勇一样,他曾经为别人写墓志铭谋生,赚了很多钱。
[img]492305[/img]
三、教书
在古代,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许多家长经常尽最大努力通过科举考试,比如挣钱送孩子上私立学校。一些富裕的家庭甚至邀请老师回家。这些教师大多是放弃科举考试或未能取得成功的学者。就像《红楼梦》中的贾玉村一样,他负责在林府教林黛玉在考试前学习。
如今,教师是一个高尚的职业,但在古代,许多学者不屑于成为一名教师。毕竟,真正有能力的人已经开始了他们的职业生涯,在那个时候,教师甚至会被鄙视。郑板桥曾在诗中写道:
“教堂原本是下流社会,靠近人们的门户度过春秋。半饥半饱的闲客,无锁无枷的自由囚犯,少父兄弟太懒,多功夫的孩子结仇。”
[img]492306[/img]
四、当医生
除了走上仕途,有机会为国家服务,为人民谋福利,医生也是读者心中的高尚职业,可以帮助世界救人。北宋著名大臣范仲淹曾说过: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如果你想成为一名医生,你必须能够阅读医学技能,这也是学者的优势。他们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即使是复杂的医学技能也可以通过慢慢的研究来理解。即使在科举考试期间,学者们也会把医学书籍当作闲书。李时珍是医生最典型的例子。
李时珍14岁时考上了秀才,但他的目标不是科举,而是医学。因此,在三次失败后,他毅然决定放弃科举考试,开始学习医学,最终成为“药圣”。
[img]492307[/img]
五、着书立说
历史上有很多人,显然很有才华,但只是不能成功。有些人会选择继续坚持下去,但有些人看不到希望,会选择另一种方式,那就是通过书籍传播他们的才能。这样做既不会让他们的才能淹没在历史上,也能达到在青年历史上留下名声的目的。
例如,吴承恩在科举考试中屡遭挫折,事业也不顺利。最后,他闭门写书,有中国古典名为《西游记》。同样,蒲松龄也屡试不及,导致了广受欢迎的奇怪小说《聊斋志异》。
[img]492308[/img]
可以看出,除了科举考试,古代学者还有很多生活可供选择。当然,这些选择最终能走出什么样的道路取决于他们的个人能力。但归根结底,科举考试仍然是大多数学者生活中的首选。
(参考文献《明史》《红楼梦》《能改斋漫录》)
如果古代读者不参加科举考试,如果他们不参加科举考试 他们的人生选择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