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作为古代历史上最辉煌的封建王朝,不仅具有非常强大的国力,而且在选拔人才方面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作者认为,如果从封建制度的根源来分析,不难发现,每个封建王朝实际上都存在门阀氏族和皇权之间的争端。
李唐王朝出生于关陇贵族。李渊起兵时得到了关陇贵族的支持。唐朝成立后,许多关键职位基本掌握在这些贵族手中。事实上,皇帝做出的许多决定也深受关陇贵族的束缚。在此前提下,培养听话的官员已成为唐朝统治者的重要任务。
[img]489531[/img]
事实上,隋朝科举制度的出现在这方面也是有原因的。
虽然唐代进士的数量远低于宋代,但这些通过科举考试的官员在唐代的政治模式或权利平衡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人们勇敢地闯入独木桥时,没有人关心参加科举考试的学生。
从开始学习到参加科举考试,从家乡到长安,他们不仅没有得到任何支持,而且毫不夸张地说,他们都是自费的。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参加考试。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img]489532[/img]
唐代读书人的赶考费
虽然唐朝是封建社会的高峰期,但由于社会生产力仍然落后,加上当时的交通非常封闭。唐代学生想去北京参加考试,基本上必须经历长途旅行。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更多的汽车旅行费,家乡离长安越远,路上花的钱就越多。
唐代文人刘蜕曾用文字记录了当时应考时的悲伤和开销:
“家在九曲之南,去长安近4000英里。膝下没有幸福的帮助,四海也没有强大的亲人。每天旅行60英里,以半岁为交流之旅,年必三月侍亲左右,二月留在路上乞讨假衣食。”。
[img]489533[/img]
作者认为,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刘蜕的考试之路长达4000英里。因为他的家庭很穷,没有富裕的亲戚,他不得不在路上挣扎。从家乡到长安甚至需要半年的时间才能回到家乡。
因为钱少,他甚至“在路上乞讨假衣食”,这对一个学者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耻辱。
“如果有不可预测的疾病,寒热风雨,杂处一岁!风雨生白发,乡村荒芜”。如果天气再次变化,生病,路上的延迟时间会持续一年。
[img]489534[/img]
作者认为,这段悲伤的话不仅揭示了道路上的艰辛,也表达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科举落后后,清代书生突然觉得凄凉,于是写道:“花几百银,如泥牛沉海,没有消息”。即使不顾旅途劳顿去北京赶考,文人也因为没有希望花“几百银”而仰头大哭。
对于唐代的底层学者来说,车费、船费、住宅费、医药费、服装费、鞋帽费等费用是一笔巨大的开支。特别是对于家庭贫困的候选人来说,有时他们甚至还没有到达长安,基本上只剩下几块钱了。为了参加考试,他们不得不沿街乞讨。
[img]489535[/img]
作者认为,在这种困境下,唐代学者仍然对科举考试抱有希望。通过对原因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学而优则仕”只是一个不理想的口号。
“书中有千钟粟;书中有自己的金屋;书中有马多如簇;书中有女颜如玉”是他们科级考试的最终目标。
纵观古代社会的学者,他们每天摇摇头,背诵四书五经,达到一定年龄后再参加科技考试。从这个角度来看,实际上有数百辆白银可以分析成本。如果你在北京多次没有中第一名,你甚至会因为考试而贫穷。
[img]489536[/img]
作者这么说并不耸人听闻。即使在非常强大的唐朝,仍然有很多人买不起书。即使是平民的孩子们也经常没有钱辍学。即使他们能进入北京参加考试,许多人也会感到害羞和痛苦。
古代书生进京赶考时, 他们需要多少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