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是三国时期蜀汉宰相诸葛亮从公元228年春至公元234年冬,为帮助汉朝统一中原,对曹魏发动的五场战争。其中,在诸葛亮最后两次北伐中,对手司马懿的坚持失败了。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蜀汉大军包围祁山,司马懿和张合带兵救援。在这场战斗中,司马懿用坚持互相消耗,再加上李燕的运粮,蜀汉的军粮全部退役。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出武功五丈原。与魏军僵持了100多天,因为未能成功抢占北原。同年秋天,蜀国丞相诸葛亮去世,蜀汉大军返回汉中,诸葛北伐结束。
因此,很明显,著名将军司马懿的存在已经成为抵御蜀汉北伐的重要障碍。在嘉平三年(251年)的六月,司马懿病得很重。司马懿于8月1日(251年9月7日)在洛阳去世,享年73岁。那么,问题是,为什么司马懿死后蜀国北伐仍然不成功呢?有兴趣的读者一起看看吧!
一
@ 诸葛亮去世后,姜维继续率军北伐中原。但对姜维北伐来说,不但没有成功,反而损失了蜀国的国力,成为蜀国灭亡的原因。因此,在我看来,司马懿去世后,蜀汉北伐失败的原因主要分为以下两点。一方面,司马懿去世后,曹魏人才辈出,给江维北伐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其中,就大家熟悉的邓艾而言,他已经成为姜维的重要对手。例如,在公元256年(延熙十九年)正月,姜维在驻地被后主刘禅封为将军。
[img]486224[/img]
同年6月,姜伟与镇西将军胡济约定在上营(今甘肃天水)见面。7月,姜伟率先出兵祁山,听说邓艾准备就绪。他从东亭(今甘肃武山南)攻打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面对姜伟军队的攻击,邓艾率领魏国军队占领武城山(今甘肃武山西南部)。姜伟看到地理位置已经失去,难以克服。他在夜间渡过渭水,沿山进取上营。
二
在此背景下,姜维和邓艾在段谷(今甘肃天水西南)地区作战。蜀国征西将军胡济失期未到。蜀军交战不利,士卒溃散,伤亡惨重。因此,人们抱怨姜维,陇山以西也趁机骚乱。姜维败归,谢过引责,自请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因此,很明显,在段谷之战中,邓艾重创姜维,后者不但没有取得任何成绩,反而让蜀军付出了不小的伤亡。再比如公元262年(景耀五年)10月,姜维起兵再次攻魏,攻入桃阳境,这也是蜀国最后一次北伐曹魏。
[img]486225[/img]
曹魏征西将军邓艾在这场战役中率兵。邓艾抓住姜维悬师远征,战线长,给予困难,难以持久的弱点。占领有利地势,在桃阳以东的侯和(今卓尼东北)设阵,以易待劳,阻击蜀军。魏军以逸待劳,又具有地形优势,两军交战后,魏军发起反击,蜀军大败,损失严重。而这场战役的失败,导致姜维避灾,为魏灭蜀之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
除邓艾外,陈泰、郭淮等武将也是曹魏后期抵御姜维北伐的重要武将。其中,公元253年,司马懿去世两年后,姜伟率领数万人出石营(今甘肃省西河县西北),被东亭(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包围。在这场战斗中,曹魏雍州刺史陈泰率军解围,进入洛门(即洛门聚,今甘肃甘谷西)时,姜维因长期攻打南安不克,军粮已尽,无奈撤围退。与蜀汉相比,曹魏在早期和后期都有大量的人才,这意味着司马懿去世后,曹魏仍然有一个很好的将军来对抗蜀国的北伐。
另一方面,曹魏的国力更强,这也是蜀国北伐难以成功的重要原因。三国鼎立格局完全形成后,曹魏一家在东汉十三州占据了九个州左右的地盘,而在蜀国,只有益州。即使关羽不小心失去了荆州,蜀国也不到两个州的地盘,@ 不管怎样,蜀国的地盘看起来很广阔,但实际上与曹魏有很大的差距。
四
@ 对曹魏来说,他有大约45万军队。虽然东线需要大约20万军队来防范东吴,但曹魏仍然可以很容易地在西线调动15万军队,即雍凉地区。相应地,蜀国的总兵力只有10万人。在此基础上,诸葛亮北伐和姜维最多只能使用数万兵马。因此,司马懿去世后,陈泰、郭淮、邓艾等人只需要全力防守,姜维几乎无能为力。虽然姜维在桃西战役中借助地形取得了胜利,但对曹魏来说,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数万兵马,根本不能说是伤筋动骨。相应地,姜维在段谷之战中遭受的损失,使蜀汉伤筋动骨。
姜维最后一次北伐失利后,黄浩想用阎宇代替姜维。姜维因为讨厌黄浩干涉政治,向后主刘禅请求杀害黄浩,但后主刘禅不接受。姜维注意到这一举动可能会激怒黄浩。为了避免灾难,他避免了堆积,并在田里避免了灾难。公元263年,钟会,邓艾带领大军征蜀。也是在公元263年(景耀六年),随着后主刘禅的放弃抵抗,蜀汉正式灭亡。总的来说,曹魏兵力雄厚,名将辈出,司马懿去世后,蜀国北伐依然难以成功。而且,正是姜维经常北伐,而蜀国本身却筋疲力尽,从而成为三国中第一个灭亡的势力。
为什么司马懿死后蜀汉北伐还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