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文学家、画家陈继儒的《安得长者言》中,有一句广为人知的话:
“男人有德就是才,女人无才就是德。”
这句话,似乎给封建古代定了基调,就是女人不能读书,没有才是德。
[img]471505[/img]
女人不用读书,这是古代的传统。早在先秦时期,男人到了年龄就可以上学,而女人则要在家学习“四德”。清代作家、戏剧家李宇曾说:
“女人无才是德,言虽近理,但不是无缘无故的。因为聪明的女人失节多,不如无才为贵,盖前人愤怒的话。”
其实就是解释为什么古人认为女人没有才华就是美德。事实上,女人有才华并不意味着她有美德。古人认为,女人如果有才华,往往更容易做出失节的事情。他们不要求女人有才华,而是要求她们有美德,所以他们应该学习四种美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妇女道德是指妇女应遵守的道德标准;妇女言行是指妇女应始终注意的言行;妇女容貌是指妇女应始终注意自己的形象;妇女功绩是指妇女在家中的责任,如丈夫和孩子。《礼记》记载:
“妇人,从人也,年轻从父兄,嫁从丈夫,丈夫死从子。”
[img]471506[/img]
虽然古代社会有这样的要求,但女性并非没有思想。大多数女性仍然想学习知识,成为有才华的人。在大多数女性中,大多数仍然屈服于古代封建教条。只有少数人敢于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比如东汉皇后邓绥,她从小就爱读书,据史书记载:
“六岁能史书,十二通诗,论语。”
可以说,除了阅读,邓绥没有其他爱好,但她的母亲受不了。她的母亲认为,作为一个女人,她应该学好女红,将来教丈夫和孩子。没有办法,邓绥不得不白天学女红,晚上学习。
据说唐朝是一个开放的朝代,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唐朝更加重视妇女道德。唐代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昌龄等,但在这些男诗人中,有些人主张“女人无才是美德”。
[img]471507[/img]
其中一个是李商隐,他强烈反对女性的才能,甚至声称女性不应该识字,他认为:
“妇女读书就是乱情,尤其不能写诗,诗思不出二百里。”
在李商隐心中,女人不应该读书,那么该学什么呢?他还解释说:
“习女工,讨论酒食,温柔节俭,修饰容器,学书学算,小心软语,闺房贞洁,不唱歌,闻事不传,善事尊长。”
由此可见,女性要在古代读书识字,成为才女,得到世界的肯定,并不容易。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李商隐反对女性识字,但他喜欢才女,所以他的妻子擅长写诗。当李商隐离开家时,这对夫妇也会写诗来表达他们的相思。
宋初,“女人无才是德”越来越受到尊敬,但此时,许多文人已经开始同意女人的阅读。例如,司马光认为:
“然而,作为一个人,你不能不学习。男女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因此,两宋时期,李清照、唐婉、蔡文姬、卓文君等女才子逐渐增多。
[img]471508[/img]
女人的天赋就是美德。为什么古代女人想读书这么难?其实是整个社会风气造成的。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女人即使有知识也没多大用处。他们的主要责任是呆在家里教丈夫和孩子。养家糊口的责任交给男人,话语权属于男人。这种社会现象导致了李商隐的“双重标准”。
然而,随着封建思想的崩溃,女性可以逐渐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自由恋爱,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甚至达到“女性可以顶半边天”的地步。如今,女性不仅可以顶半边天。在许多重要行业,女性往往比男性更出彩。他们不仅可以养活自己,还可以轻松养家糊口。
(参考文献《礼记》、《周礼》、《后汉书》、《宋代女性教育简谈》等。
俗话说,女人无才就是德 古代女性读书真的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