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发配,无论发配到哪里,都要同行护送,但护送的差服可能会在中间更换。这个时候,差服比要走完全程的囚犯容易多了。
[img]471478[/img]
如果你真的想完成整个过程,你必须有一个折返,你自然会遭受更多的旅程痛苦。然而,不同的囚犯被视为押解,不同的囚犯遭受不同的“痛苦”。特别是,这些不良行为也可以获得很多收入,@ 即使受苦,他们还是会趋之若鹜。
什么是“发配”?
根据《清史稿·刑法志二》的记载,所谓“分配”就是“充军”。充军者受军队控制,应在军队中听后派遣和练习。然而,在清朝,充军者只需要“每月检查检点,这与流犯没有什么不同”。
这里的“流犯”是被流放的囚犯。流犯被派往流放地生活、劳动等,并由当地政府控制。
[img]471479[/img]
无论是充军还是流放,至少要离家几千英里。根据《清史稿》记载,流放犯的流放距离从2000到3000英里不等;充军者最远可达4000英里以上。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这次旅行自然不容易。囚犯在路上死亡是很常见的。
那为什么差役还要接这种苦差事呢?
@ 这些押解差役可以获得很多“差旅费”。
至少,在清朝,这笔费用是由朝廷支付的。流放和充军的囚犯必须与妻子、孩子,甚至父母和祖父母一起旅行,朝廷将“由官员送行”。
甚至有一段时间,犯人死在流配地,家属返回原籍,都是“官为资送”。
乾隆曾下令家属遣返时禁止“官为资送”,不允许地方政府再出差旅费,但很快就“律成虚设”。
为什么地方政府忽视它?通过这笔费用,每个人都必须有自己的好处。
在秦汉及以前,流放和分配的费用应自行承担。然而,默认的规定是,这笔费用可以从当地政府的官员那里筹集,官员也必须给予。
[img]471480[/img]
刘邦解送刑徒服劳动。沛县的官员默认每人要给300元,而萧何会多给200元,给刘邦500元。正是靠这笔钱,刘邦才护送了几十名刑徒,他还可以一路喝酒吃肉,到达目的地。
@ 抵押的差役还会有额外的收入。
虽然《水浒传》是一部小说,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
林冲误入白虎堂,被刺入沧州。董超和薛霸负责押解,得到了林冲的岳父张教头的银两。就连鲁志深也一路被送去,尽管他对两个公差很不满意,@ 还是给了两个人一些散银两。
[img]471481[/img]
许多被流配的囚犯,通常家庭都不会一贫如洗,为了让亲人在流配的路上更舒服,贿赂差役,是必然的选择。
此外,如果还有其他技巧,这些糟糕的活动将有额外的收入。为了摆脱林冲,于侯陆谦每人送了董超和薛霸五两黄金,这是另一大笔额外收入。
这就像很多现代人抱怨工作太累一样。然而,当回报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会说他们不累,可以坚持下去。
此外,许多古代法律仍然更加人性化。
《清朝法律》规定,从寒冷的农历十月到第二年的第一个月,以及炎热的六月,将停止派遣分配犯。即使在路上,最多也必须停止到11月的第一天,直到第二年2月的第一天。
事实上,这一规定保护了犯人和差役双方,避免了天气原因,导致路上发生不必要的事故。
此外,从《大清律例》中“通过州县照常接送”、从“转解”等规定可以看出,在清朝,押解流配犯的公差很可能不需要陪同流配犯走完整个行程,而是一个地区的差事,只负责其中一段的差事。到下一个州县,交接后可以返回。下一段路程由接受交接的政府政府政府政府完成。
短差,还有油水可捞,可以说是“美差”。更何况路上的主动权也掌握在差役手中,比被流配的囚犯舒服多了。
@ 在流配的路上,还是可以坐车,甚至骑驴骑马,都是可以的,不一定要靠步行。
当然,这要看差役本身,或者流配犯人的实力。
[img]471482[/img]
清朝著名大臣林则徐在被革职遣送伊犁时乘公共汽车前往。当你经过沙漠时,当你能坐公共汽车时,当你不能坐公共汽车时,你会骑马。当马不可行时,你会走路。此外,不仅如此,途中的官绅和名人也留在了林则徐,热情款待。林则徐走走停停,从西安到伊犁走了四个多月。
林则徐有交通工具,住宿自然不会差。
伊犁将军布彦泰也亲自派兵丁迎接伊犁,并送给林则徐米粉、猪羊、鸡鸭等一大堆食物。
普通囚犯依靠劳动、工匠或自己耕种,林则徐受到流放和特殊待遇。道光帝给了林则徐一大片土地,让林则徐靠收租养活自己。这...待遇太好了。
林则徐的待遇如此之好,负责护送的差役,自然也会得到很多好处,行程也不会太辛苦。
[img]471483[/img]
如果遇到有钱有余威的流配犯,押解的差役不是为了受苦,而是为了得到绝对的“美差”,自然会急着去做。
此外,在古代,许多糟糕的服务大多是由政府雇佣的地痞流氓。刘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些人不怕长途旅行。他们很可能会在路上找到自己的乐趣。即使他们走了两次流配犯的路,对他们来说也不会那么难。
古代衙役在押送发配的犯人时 为什么政府官员还趋之若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