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在被任命为王子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大臣的帮助,其中四人与他有更多的联系,被称为曹丕的“四友”。他们是司马懿、陈群、吴质和朱硕。
然而,这四个人在三国时期的声誉却大不相同。司马懿不用说,他不仅是魏国后期的支柱,也是西晋的先驱;陈群在魏文帝时期被任命为镇军将军。他是曹丕和曹睿时期的四位将军之一,享有独立开放政府的权利。
然而,与前两位相比,他们的名气要小得多,尤其是朱硕,他甚至没有留下传记。然而,不太出名的吴质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可以说,他对曹丕的贡献最大,功劳最大,比司马懿的作用更明显。
[img]471851[/img]
以吴质为曹丕做的两件大事为例。第一件大事就是在与杨修智的斗争中取胜。《魏志·陈思王传》裴松之引用了《世语》:(杨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华,为太祖所器。丁仪兄弟,都想以植为嗣。内朝歌长吴质与谋,王子患之,车载废墟。修以白太祖,未及推验。太子害怕,告质,质说:“何患,明日复以受丝车内混淆,修必复重白,重白必推,而无验则彼此受苦。"世子从此,修果白,无人,太祖由是疑惑。翻译说,当曹操计划选择王子时,丁兄弟试图在曹操面前说曹植的好话,杨秀直接给曹植通风和建议,曹操几乎要把曹植作为王子。曹丕很着急,就用车里装着废弃的竹篮把吴质拉到宫里商量。杨修知道了这件事,就向曹操报告了,但曹操还没来得及审问核实。曹丕很害怕,告诉吴质。吴质说:“这有什么可怕的?明天你会继续用竹篮把布丝拉进宫里迷惑他们。杨修必须再次报告。魏王也会派人审问核实结果,但如果没有得到验证,他会因诬陷而受到惩罚。曹丕按照这个方法做到了,杨修果然上当了。
[img]471852[/img]
第二件大事是教曹丕演戏。《魏志王卫二刘傅传》裴松之引用了《世语》:魏王尝出征,世子和临淄侯植并送路边。植赞功德,言语有章,左右属目,王亦悦妍。吴质耳说:“王当行,流鼻涕也可。"和行,世子泣而拜,王和左右都是,于是都以植辞多华,而诚意不如也。曹操有一次要带兵出征,曹丕和曹植一起被送到城外,父子临别时难免要说几句话。曹操说的是曹操的功德,出口成章,让一群人羡慕不已,曹操也很高兴。曹丕失望若失,知道自己在这方面比不上曹植。吴质对他说:“王就要上路了,流泪就行了(不用说话)。“分手时,曹丕哭着跪拜,曹操及其左右都感慨叹息。所以大家都认为曹植的话华而不实,不如曹丕真诚。也就是说,曹丕在情感上得到了加分。
通过这两件大事,确立了曹丕的王子地位。曹丕特别重视吴质。曹丕代汉立魏后,吴质位于振威将军,并在河北度假。
[img]471853[/img]
然而,吴质自身的一些缺点限制了他的进一步发展。一是出身不好。吴质出身贫寒,直到他当官,“本国犹不与之士名”,就是不把他当名士对待。二是资历不好。由于缺乏显赫的家庭背景,吴质只能从底层做起,先任命朝歌县长,后任命元城县长。当曹丕称帝时,吴质才被任命为北中郎将,后来又升为振威将军,封侯。也就是说,吴质在曹操时期的官职较低,这与司马懿和陈群不同。他们在曹操时期的官职很高。三是为人不行。吴质不能成为高官,个人性格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不能做人。吴质年轻时专门巴结权贵,却不与本郡人交朋友,这也是本郡人不原谅他的原因。当曹丕成为皇帝时,吴质依靠皇帝的恩宠,变得更加霸气,目空一切,甚至像曹真这样的曹氏宗族也敢戏弄。
正吴质得罪了这么多人,死后魏廷把他定义为“父威肆行”,死后的头衔是“丑侯”。后来,在他的儿子吴应多次写信后,他改为“威侯”。
吴质为曹丕做了哪两件大事?吴质的发展有哪些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