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刀下留人,感兴趣的朋友们快来看看吧!
在古装电视剧中,不可避免地会看到这样一幅画面。当重要人物的不公正案件被护送到刑场时,当刽子手的刀已经举起,看着头掉下来时,总会有一个人在远处挣扎着喊道:“把人留在刀下”!在展示赦免令的同时,他成功地拯救了囚犯的生命。
这让人好奇。当然,影视剧的场景是为了情节的需要。然而,在古代,当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的话时,他们真的会立即停止吗?事实上,不要被电视剧误导。这13个词解释了一切。让我们看看!
[img]463158[/img]
纵观古代司法,我们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量刑审查和从复杂到简单的行刑方式的过程。春秋战国以来,各国司法制度逐步完善。在汉代,司法对死刑犯的态度越来越谨慎。汉高祖刘邦第一次进入咸阳时,只约了三章:“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亡、伤人和盗窃罪。但汉朝统一全国后,汉律规定,年薪2千石以上的官员,必须在死刑前交给皇帝审查。
这应该被视为中国最早的死刑审查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复议方式逐渐普及和确立。据魏书记载,“当死者,部案奏闻。死亡不能复活,俱乐部监督员不能平等,监狱成为一切。皇帝亲自问,没有什么不同的抱怨。诸州国家的大开放是先漱口,然后实施。”
隋朝时,朝廷更加谨慎,皇帝必须亲自询问,采取“三复奏”模式,即皇帝在行刑前三次同意。正如隋朝的《刑法志》所记载的那样:“开皇十五制:死者,三奏后决。”此后,唐朝也遵循了隋朝的法律。
[img]463159[/img]
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自然避免了冤假错案的发生,有效防止了地方长官滥用私刑或故意报复的情况。在太平时期,死刑人数也大幅减少。贞观盛世期间,公元630年,经唐太宗李世民批准执行死刑的人数只有29人,足以说明一切。632年,著名的李世民被囚禁。唐太宗在监狱里免除了390名囚犯的死刑,并允许他们回家过年。
在后续朝廷处理死刑的方式中,分为“斩立决”和“斩监候”两种情况。除了罪恶极端的犯人,朝廷直接下令绝大多数死刑犯在州县初审中被判处斩监候,需要层层审查。经过政府、省、中央依次审查后,他们可以要求皇帝在明年秋天做出裁决。犯人的结果包括“情实、缓解、储备、保留和牺牲”。除了第一种“情实”,基本上可以挽救一条小命,有些类似于今天的死缓。
那么这和“刀下留人”有关吗?答案也是肯定的。到了宋朝,为了进一步保证万无一失,避免冤假错案,犯人上刑场时还是有保险的。
[img]463160[/img]
这是宋朝刑法记载的13个字:“所有死囚都被称为敌人,然后调查陈奏。”因此,当临时抗议时,刽子手自然不可能冒着错误杀戮的危险。
当然,这样的机会,自然只有一次,如果有人无缘无故地抱怨,也许不得不被衙门逮捕,治愈扰乱法庭的罪行,得到一个董事会,更不用说皇帝已经知道死囚的身份,电视剧的表演,显然是不科学的。
古代刽子手听到刀下的留人就会停下来 真相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