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击败吴国,吴王夫差自杀,吴国全部并入越国版图。越国原本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国家。在当时的世界里,它是一个偏居一角的蛮夷国家。他能打败一时称霸的吴国,有两个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那就是范蠡和文种。据吴国介绍,扩大了版图,增加了大面积土地,越王勾践应该是对这两位大功臣的好奖励吧?然而,范蠡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越王勾践只能和他一起贫穷,不能和他分享财富,所以他决定离开越国。他把自己对勾践的看法告诉了文种,说:“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煮”,劝文种离开越国。文种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越王即使不给重赏,也不会恩将仇报,把自己置于死地吧?但是我不知道勾践真的要把他送死。君主赐死大臣不仅仅是勾践,但无论谁,赐死大臣总有一个理由,“谋反”、“大不敬”、“战败归来”,勾践杀文种的原因是他提出的破吴计策还没用完,吴国就灭亡了!因此,勾践让文种到地下辅助先王,用完了他剩下的计划。在中国历史上,用这个理由杀害大臣可能是独一无二的。接下来,让我们带来历史故事。让我们看看!
勾践杀文种的原因很荒谬
公元前496年,吴王和鹿趁越王允常去世的机会兴兵伐越,结果太轻敌,反而被越国打败,自己也伤重而死。临死前,吴王警告儿子夫差,一定要为他报仇。第三年(前494年),越王勾践听说吴王夫日夜训练士兵,打算报仇。不管范蠡、文种等人的反对,他先发难,打算先发制人攻打吴国。吴国得到消息后,动员全国精兵强将迎战越军,在夫椒这个地方击败越军。勾践带着五千残兵退守会稽山,夫差趁机包围了会稽。勾践曾想在会稽山自杀,范蠡劝他服侍吴国得赦免,勾践派文种到吴国求和。文种到了吴国,非常谦卑地向吴国提出了求和的请求,就在吴王夫差准备答应的时候,却遭到了伍子胥的反对。文种回来后,说明了情况。勾践打算杀死妻子和孩子,烧毁宝器,然后去前线和吴国人战斗。文种阻止说:“吴国的太宰伯非常贪婪,我们可以用重财诱惑他,请允许我暗中去吴国通融。“勾践同意后,文种用美丽的珠宝贿赂博图,通过博图在吴王面前不断说好话,越国终于被赦免了。
回到都城后,勾践曾希望范蠡管理国家政务,但范蠡说:“用兵打仗,文种不如我;然而,我不如文种冷静安抚国家,让人民亲近归属。因此,勾践让文种管理国家政务,让范蠡到吴国做人质。在此期间,勾践卧薪尝胆,抚慰士卒,亲近百姓,制定了十年生聚、十年报复的计划,时刻想着报仇。在国家恢复发展和准备报仇的计划中,文种为勾践制定了一揽子计划,有人说是七条计划,有人说是九条计划。虽然数字不同,但计划的内容大致相同,无非是内外两部分,内部是越国自强,外部是等待和制造吴国不和。
[img]461639[/img]
公元前489年,吴王夫差准备与齐国作战,伍子胥强烈反对,吴国胜利。回国后,伍子胥被吴王夫差指责。听说文种后,建议勾践向吴国借粮,从而测试吴国对越国的态度。吴王想借,伍子胥说不借,最后吴王还是借了。君臣矛盾进一步恶化,再加上伯特想取而代之,吴王夫差将伍子胥送死。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北上与诸侯会盟黄池,妄想称霸中原。吴国所有的精锐部队都跟随吴王会盟。中国只有一些老弱残兵。借此机会,越国从全国士兵攻打吴国,突破吴国首都,杀死留守监狱的吴国王子。吴王匆匆从中原赶回来。勾践同意要求与越国谈和,估计他暂时无法摧毁吴国。公元前473年,勾践在多次征伐吴国后,终于灭亡了吴国。
吴国灭亡后,勾践没有回国,而是北上中原称霸,向周皇室贡献。周元王派人给勾践祭品,给了他“伯”的称号。本来占有吴国,手里有大片土地,勾践应该大力封赏功臣,勾践却没有这样做。他忘了吗?看着他忙着把吴国占领诸侯的土地还给别人,说明他知道哪些土地原本属于吴国。当他从中原回来时,他仍然没有提到任何奖励。后来范蠡走了,文种还留在越国。范蠡和文种作为勾践的左膀右臂,名副其实。文种没有像范蠡那样选择离开,但留下来的奖励是一把死剑。更可笑的是杀文种的理由:灭亡吴国的计策没有用完。有人中伤文种要乱了,勾践给了他一把剑,说:“你教我攻击吴国的七条策略,我只用了三条策略就打败了吴国,你给我先王试试剩下的四条。”
真是千古第一奇谈怪论!
勾践早就被人说脸上有恶毒苛刻的人了
并非没有人懂勾践的心思,范蠡看得很清楚。他知道勾践既不奖励也不让他走。勾践不会奖励,他不想让别人分享他的财产。勾践不会让这两个人走,这两个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人才,一旦出走被别国使用,必然会成为越国的强敌。所谓像越国这样暴发户式的霸主,绝对是脆弱的。作为“卧薪尝胆”的勾践,你不会看不透这一层。范蠡是一个真正了解他的人。他要去,还要给勾践写信,说明他愿意去,不是勾践不需要他。这时,勾践凶狠的脸终于暴露出来,说:“我要和你平分越国,否则就杀了你。“君主可以执行你的命令,臣子依靠自己的意愿,”范蠡无欲无畏地说。“也就是说,要杀就杀,我该走的还是要走。尽管如此,范蠡不愧为军事将领,但他还是选择了最安全的逃生路线,划船太湖,乘船过海。
在成功逃脱之后,范蠡并没有忘记同甘共苦,一起战斗的文种,到了齐国之后,范蠡给文种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煮。越王这个人是长颈鸟喙,只能和他共患难,不能和他共富。你为什么不离开?文种读完信后,虽然称病不问政事,但并没有选择离开,导致最终被杀。范蠡的话中有一个问题,勾践真的有一种苛刻的吝啬吗?事实上,范蠡只是提醒文种,这个人本质上不会重视人,尤其是英雄,所以,应该放弃尽快放弃,没有幻想。不幸的是,文种看不透这一点,还有一些放不下的东西,最后冤死了。
需要说的是,在勾践之前,很少有人说一个人的脸是恶毒和苛刻的。司马迁想通过这样的描述来谴责勾践滥杀英雄吗?
勾践后越国不再,这不能说是一种报应。
离开范蠡,杀死文种后,勾践虽然一时称霸,但无论是越国还是勾践,历史上都没有什么值得记录的。特别是勾践死后,越国除了记载了几位君王的名字外,再也没有什么可记载的了。直到齐威王时期,勾践的一个后代想讨伐齐国。结果,齐威王只是派了一个使者对他说,让他和楚国作战,越国灭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杀了文种,人们彻底看到了勾践的本来面目。人才不会去越国,反而会离得很远。他的后代可能没有继承他“与人共患难”的权宜之计,只有继承了他“不能与人共富”的本质,他们才能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但是,与中原相比,越国毕竟是偏安一角,否则,勾践一死,越国恐怕就不复存在了。这是一种报应,不是通常所说的报应,而是一种现实的报应,它让人才害怕,让英雄冷漠。
揭秘:勾践杀文种的原因有多荒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