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大理寺,感兴趣的朋友们快来看看吧!
经常看古装电视剧的朋友经常会发现电视剧里有这样一个部门:大理寺。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存在。大理寺一直认为这是一座寺庙,但它可能位于大理。
然而,随着历史书籍的阅读越来越多,我们意识到大理寺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是一座寺庙的存在。相反,他属于刑事机构,权力很大。
我们知道,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后,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六部尚书的权力也开始进一步扩大。当时甚至有这样一句顺口溜:“部门负责,院子看热闹,寺庙办事,监狱打杂。”。
这句话说明了刑部的权力,但当时大理寺的权力几乎可以与刑部抗礼,可以预见大理寺只能有多强大。
那么这个神秘的“大理寺”到底是什么存在呢?为什么叫“大理寺”?听起来像寺庙的名字。
大理寺的历史
事实上,大理寺在古代的作用就像今天的最高法院。负责审理和总结历年案件的司法机构是中国古代最高司法机构之一,大理寺的意义不是寺庙。
古人说:掌刑,又称理性。“寺庙”和法庭。有法律的人也是。所有的宫廷都被称为寺庙。之后汉景帝在此基础上加了一个大字,连接起来就是大理寺,意思是天官贵人之牢叫大理之义。能进大理寺监狱的是非富即贵,一般刑事案件交刑部审理。
当然,秦汉时期也没有这样的名字。秦汉时期,大理寺还有一个别称“廷尉”,是当时全国最高的司法机构。廷尉管辖一名廷尉,负责协助廷尉处理全国刑事案件。当时,廷尉比两千石,属于“三公”之一,当时绝对被称为高权重。
[img]461806[/img]
北朝时期,北齐将原来的廷尉一职改为“大理寺”。从此,大理寺和刑部、御史台成为全国三大司法中心之一,大理寺最高官员是大理寺卿,属于正三品官员,由大理少卿、大理寺丞等官职协助。
大理寺的初衷是使司法权不完全由刑事部门控制。当时,地方官员的权力非常大。一旦红笔签字,就等于签署了囚犯的生死。在古代,为了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在刑事部门外设立了大理寺,专门总结了往年的刑事案件,一旦发现冤假错案,可以立即向皇帝报告,然后行使“三司会审”。
[img]461807[/img]
大理寺与刑部、御史台(都察院)的关系
事实上,我们的许多司法体系都有古代的影子。例如,监督和判决是分开的,在古代也是如此。大理寺、刑事部、皇家历史台(明朝皇家历史台更名为都察院)是当时中国最高的三家司法机构,也可以称为三法司,在明清时期被称为“六门”。
古代也是如此。三司各司其职,刑事部门负责审理案件,大理寺负责审理案件。所有的法院都监督这两个部门。这样做的目的是相互约束,以免一个部门的权力过大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
[img]461808[/img]
当然,大理寺卿名义上还是要矮刑部一头。大理寺卿是三品官员,刑部尚书在古代是二品,但他受不了大理寺卿的权力。虽然等级不高,但他还是有参政的权力。大理寺一旦对案件有疑问,可以立即提出。此时,刑部将向皇帝报告,皇帝将提出“三司会审”。
这样做的初衷是防止大量不公正、虚假和错误案件的发生,也就是说,大理寺是当时司法的最后一道防线。只要大理寺不同意判决,就证明你仍然有一线活力。
随着明末大理寺卿落在平庸的人手中,大理寺失去了原有的权力,导致明末大量冤假错案的发生,导致刑部和都察院逐渐分裂了原有的三足鼎立局面,而明末大理寺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工作来核实案卷。
古代大理寺真的是寺庙吗? 大理寺是什么样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