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准备:古代战争和粮食,有兴趣的朋友来看看!俗话说,兵马不动粮草先行。古代战争对粮草如此重要,古人打一场仗需要多少粮食?
《三国演义》中不是有曹操杀粮官的故事吗?曹操征袁术,开始打得不顺利,结果粮食还得孙策接济。吃完孙策的粮后,曹操不得不动了个歪脑筋:粮官,你为我背黑锅吧。事实上,曹操可能负担不起这么多军队,但曹操的大本营在山东,袁术在江淮,太远了,战争拖了很长时间,食物就不够吃了。袁术的治理很差,当地根本没有粮食。假如从后面运输损失太大,本来就够吃了,等运到发现就不够吃了。孙策在江南,他的粮食可以很方便地供应曹操,但孙策真的不能喂那么多人,所以导致了这场悲剧。由此可见,粮草对行军作战很重要。
[img]450157[/img]
古代战争如何运粮?
支持军队最理想的情况是当地的粮食供应,这与在家吃饭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如果军队太大,当地政府无法承受,就必须从其他地方派遣粮食来支持。粮食在很远的仓库里怎么办?让士兵像开头一样跑去拿那么还打不打?此时,有必要征收劳动力、牲畜、长途运输粮食,劳动力、牲畜食用粮食和草也计算国家,边吃边运输粮食,计算粮食运输成本。路上吃了20%后,运输成本是剩下粮食的四分之一。吃了一半,粮食价值翻了一倍,只剩下10%,初始价值是10倍。这些成本由国家承担。如果国力跟不上,军队很难在外长期作战。
[img]450158[/img]
古代军事家都有一个共识,军队出征,能快速解决就快速解决,不能快速解决,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次多带粮食,避免反复运输。
十万军队需要多少粮食?
1石=10斗=120斤。比如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四月,舒赫德和鄂宁在云南联合上演,说缅甸有五难。一是办马难,按满兵1万、汉兵3万出兵规模计算,战马、控马需要10万匹,急于办马难。二是办粮难。按4万兵10万马计算,兵粮仅10个月就需要42万石,全省仓粮只有35万石,供应严重不足。第三,行军难,从内地永昌到边境难走,边外地形较差。第四,转运困难。从永昌运粮到边境,按三夫运米一石计算,需要100多万人。如果出国,中国人不愿意出国,海外人口稀少,几乎不可能雇佣服役人员。第五,气候困难,水土不适,以往的战争事故或因病失去战斗力的人比战场上的伤亡更多。两人最后得出结论,缅甸战争胜算不大,不如尽量招安缅甸。十个月需要42万石兵粮,换算下来就是2.5万吨以上的粮食。在不打仗的情况下,打起来消耗的更多。
[img]450159[/img]
随着双方的战斗,人越来越少是合理的。但事实往往相反,既然没有区分胜负,双方自然会加强击败敌人的力量,导致人们打得越来越多,消耗得越来越多。比如你平时不工作的时候,可能一日三餐喝点粥就能长肉,一天可能只需要两两米。但是如果你每天搬砖12个小时,你会发现你饿得很快,到了饭点就饿了。一顿饭吃三个馒头可能不够。行军战争也是这个原则。我们应该每天不断地行军、战斗和追击敌人。战斗结束后,我们必须安营扎寨。这需要大量的体力。如果我们吃得少,我们甚至没有力气拿刀!更不用说杀敌了。
自古以来,农业国家打仗,打钱粮,就是后勤补给能力。一旦后勤跟不上,就离失败不远了。
古代战争对粮食如此重要 十万大军需要多少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