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们对什么是美有一套审美标准,那么几千年前古人的美是什么呢?由于汉字的特点,古人创作的每一个文字都反映了时代的普遍认知。因此,探索这个问题最直接、最可靠的方法就是找到“美”字的初始版本。
甲骨文出土后,学者们发现古代文献中的“羊大为美”是一个错误的结论。中国古代祖先的审美观与世界上许多民族没有太大区别。我们已经在电影和电视作品中看到了它。
01
古籍中对美字的观点比较统一,几乎都认为羊大为美。
[img]450434[/img]
东汉徐慎的《说文解字》解释说:“甘也。从羊开始。羊也是六畜主吃的。美与善同意。”甘是五味之一,五味之美都叫甘,所以被延伸为所有美的意思。
比许慎更早的《周礼》记载:“吃六只动物。起源的六畜,用的六畜,马,牛,羊,猪(猪)、犬、鸡也。饮食之言善也。羊人,祥也。故美从羊。这就是从羊的意思。“从这段话中也可以看出,汉字真的很有意思。饮食与善的关系大概是“有肉吃,有饭吃就是善”。月字的意思是肉,羊与祥的关系大概是“用羊祭祖祈福”,祥字的左边(示)是祭台的意思。
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解释说:“羊大则肥美。”这是当今广为人知的“羊大为美”观点的最直接来源。
直到宋朝,中国人仍然吃羊肉,所以羊在古代食谱中的地位很高。此外,后世的“美”确实由“羊与大”组成,因此很容易得出“羊大为美”的结论。然而,甲骨文中的“美”一词推翻了这一结论。
02
甲骨文中的“美”字下面是一个大字,上面不是羊头,而是羽毛等装饰品。甲骨文中的大是人,所以合二为一是站立的人,头上装饰着高耸弯曲的羽毛或类似的头饰。古人认为这就是美,所以他们写作。
从上图4开始,羽毛从四根变成两根,上部变得类似“羊”。西周时期,上部看不到羽毛,反而更像“羊”。
现代鲁迅曾将美字解释为“戴帽子的老太太”,这与甲骨文的初衷非常一致。在鲁迅时代,甲骨文已经出土了。我不知道鲁迅是否在甲骨文中看到过美丽的文字。如果鲁迅看到了,做出这个判断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你没有看到它,做出这个判断会有点令人震惊。
这里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你认为漂亮的人物的上部是羽毛饰品,而不是“羊”?原因很简单。你可以看看甲骨文中的“姜”和“羊”。生姜和美字形状相似。羊是最直接的参考词。
姜字上部的羊特征非常明显,下部是女性,学者李学勤等将其定义为牧羊人。后来,通过甲骨文中的“羌”字,最终确定姜是女羌,羌是男羌。
[img]450435[/img]
羊字的上部与姜字的上部非常相似,但与美字的上部非常不同。通过“羊”、“姜”、在“美”的上部,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字与羊无关,上部应该是类似羽毛的装饰品。
通过美字的演变,今天的人们可以推断,周朝人得出“所以美从羊”的结论,根本原因是当时美字已经变形,上部逐渐像“羊”一样靠近,所以他们认为“所以美从羊”是有意义的。汉代以后,更难看出美字上部的羽毛。简而言之,不是古人曲解美字的初衷,而是他们没有亲眼看到甲骨文中的“美”字,也没有办法知道美字的初始版本。
03
其实还有两个原因可以证明美字的初衷与羊的关系无关:
首先,在商朝时期,首都位于河南省安阳市。中国已经进入了农业社会,羊并不太受欢迎。至少与游牧民族相比,商朝缺乏“羊是美丽的”的现实基础。艺术来自生活,文本需要出现在历史时刻,汉字的创造应该符合当时社会的普遍认知。基于这种写作逻辑,中国祖先不太可能认为羊是伟大的审美共识。
第二,自古以来,中国这个词的来源就被传播开来了,即“中国有礼仪,所以它被称为夏天;有服装之美,称之为中国”。服装之美是指穿着,这表明中国祖先非常重视仪表,这让周围的民族羡慕不已,这与美的初衷是一致的,与羊是否肥大无关。
综上所述,美字的初衷与羊无关,而是与羽毛装饰有关,这与世界上许多民族一样。在文明的开始,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头上都戴着一堆漂亮的羽毛饰品。可以看出,在文明发展之初,各民族的审美观大致相同,他们都喜欢在头上装饰羽毛饰品。然而,中国祖先的审美进化迅速,很早就大致摆脱了这种相对较低的审美观。
羊大为美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几千年前的古人用羊作美的标准?